藏书架 登录注册
逍遥灵帝传说 > 逍遥灵帝传说最新目录

第六九五章 鞠躬尽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1865年9月,丁日昌转任两淮盐运使。

1867年初,升任江苏布政使。虽然布政使的本职,只限于处理地方财政和行政,但他心系国防安危,对海防建设十分关心。

他上书曾国藩,明确提出自己建设新式海防的主张,希望曾国藩能够上奏朝廷。

在他看来,华夏国的海防,自明朝以来就是“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这种设防办法根本不能适应近代海防的要求。

因为洋人游弋海上,可以集中兵力,攻泉夏国沿海任何地方;若华夏国处处设防,则防不胜防,正犯兵家备多力分之忌,以致常常被动挨打。

丁日昌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创建近代海军,以取得制海权。有了制海权,能够控制住一定的近海海域,就可以扩大防御纵深,海防才有保障。

要想取得制海权,必须在清朝旧有水师之外,创设全新的近代海军。因为在西方海军已经装备了蒸汽动力舰、铁甲舰的情况下,清朝旧式帆船水师实际上已完全无力进行近代海战。

丁日昌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这种认识,说明他是很有远见的。在他之前,左宗棠等人也曾主张制造轮船,装备外海水师,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建立海军的主张和计划。

丁日昌的海军建设,具体计划是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

北洋水师设提督于津沽,兼顾辽东、山东沿海各要口;东洋水师设提督于吴淞,守江苏、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师则设提督于厦门,防守福建、广东各海口。

三支水师,各设中等炮艇土,半年会哨演习一次,以使“三洋联为一气”。

这个计划,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海防战略构想。

有了三洋水师,就能分别对京师政治中心、江南经济中心和祖国的南大门,加以屏障和保护。

1868年初,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随着职位的提高,他更加感到自己对于国防建设的责任重大。他重新拟订了三洋水师章程六条,使自己建立新式海军的计划变得更加具体。

他明确提出,要废弃沿海旧有水师,移饷训练新式海军。

除了中等炮艇外,又进一步提出三洋水师应各设铁甲舰6艘。

这时,他还强调近代海军的建设,应与沿海炮台、岸防部队的建设同步发展。

他建议三洋海军舰队各练陆兵千人,半年在岸,半年在海,沿海各镇亦练精兵五百人,形成“山有虎”、“水有龙”,水陆相联之势。

对于海口炮台建设,丁日昌也主张变更过去的办法,以炮台和水雷为中心,建设新式海口要塞,使水师舰船在作战时,能够和海口炮台“相为表里,奇正互用”。

这表明他的海防建设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对陆军体制的改革方面,1869年丁日昌开始对江苏绿营进行整顿。

他上奏朝廷,将江苏抚标绿营1600余名减为1000名,成立“练军”两营,招募精壮营勇作为练军士兵,提高他们的饷额,使他们能够安心操练。

这支练军全部改用洋枪洋炮,学习准军洋操。

丁日昌组织有关人员,将洋人教练淮军的办法翻译成中文,绘图注说,编成《一哨操演图说》、《一营操演图说》、《一军操演图说》各一卷,以之作为江苏练军练习洋操的依据。

在晚清各省练军中,江苏练军是最早装备洋枪洋炮、实行西式操练的。

后来,江西等省练军的洋操办法,就是从江苏练军学来的。

用近代枪炮和洋操,来改造清朝的经制部队,这在华夏国近代军制发展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它为清末新军的全面改革开辟了道路。

丁日昌在整顿绿营,设立练军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精兵的原则。

他认为:“自古强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强,以散而弱,以聚而强。”

他提出要“并兵厚饷,化散为聚”,对全国的兵勇大加裁汰。实行精兵政策,是与近代军队建设的实际相适应的。清朝全国绿营兵60余万,加上八旗和勇营,数量相当庞大。

但国家财力有限,兵勇粮饷菲薄。

特别是绿营兵,粮饷不足自养,大都兼营他业以谋生,训练成为空话,毫无战斗力可言。

要想整顿绿营,就得加强训练;要想加强训练,就得增加饷额;要想增加饷额,只有裁兵并饷一法。丁日昌的精兵主张,与魏源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谓切中时弊。

在改革陆军的军制方面,丁日昌还提出了分设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的主张。

在设立练军时,他提出练军必须集中训练,专事征战,使之成为“游击之师”。

他认为应该将“战兵”与“差兵”、“汛兵”截然分为两途,把护饷、解犯、守库、守陵、分泛等项绿营例差,一概责成差兵和汛兵,使战兵“专心防剿,可免外侮之侵凌”。

而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分设的主张,是近代军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在外患频存的情况下,若不改变绿营“差操不分”的陈规,专门建立一支精干能战的野战部队,便无法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丁日昌的这一主张,是林则徐、魏源反对临战时,抽调“客兵”,专门建立海防部队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

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1875年{光绪元年}6月,丁日昌奉旨北上天津,帮冈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9月,在沈葆桢的推荐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

次年初,又奉命兼署揭建巡抚。丁日昌抵任后,提出要对船政局的生产加以革新,希望能派员往外国学习,延聘外国技术人员采厂当教习。

他和李鸿章、沈葆桢等,奏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35名赴欧学习,其中有严复、刘步蟾等人。丁日昌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

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成为华夏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

随后,他又主持架设了台湾府城至安乎、旗后电线,成为华夏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丁日昌性情本急,加上长期操劳过度,身体早就极度虚弱,患有咳血等症,在台湾又因瘴气浸染,旧病复发。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