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领镶白旗的骑兵率先进攻,济尔哈朗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虽然未曾和策军骑兵交过手,但在山上远远的看去,他就知道策军骑兵绝不是一支弱兵,甚至都不需要亲眼看到,单单凭借推测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策军的水师,步兵,炮兵都如此强大,骑兵就算差一点,但也差不到哪去。
充当先锋的队伍,必然遭受不的伤亡,而这个伤亡,由多择的镶白旗承担再好不过了,自从打渔港之战后,大汗的权威受到他们三兄弟的挑战。
现在刚好通过战场削弱他们的实力,更能稳固大汗的地位,保持大金国内部的稳定。
旋即,多择便来到毛家岭北麓,点齐麾下骑兵,绕到毛家岭西侧,气势汹汹的向南杀去,济尔哈朗也开始整军备战。
多择就算血气方刚,也不会一上来就直接对冲,最开始的战斗,还是双方规模的试探。
一是为了试探对方的实力,以便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战术调整。
起来,这也是策军骑兵,与鞑子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战,之前的历次交战,规模都不打,打渔港一战,鞑子骑兵是被海军舰炮偷袭一轮,损失不少,然后被收割的,之后的历次交战,双方直接参与作战的骑兵总数都不超过两千人,而这一次,双方的骑兵数量超过两万人,不在一个层次。
再者,双方试探的期间,主力也要根据对方的战斗部署,进行相应的阵型变换。
来到距离策军大部队三四里的地方,多择派出三个牛录,近千骑兵,向策军的左翼运动。
黎贤能也派出了一个大队,近七百骑兵,迎向这一支鞑子骑兵。
多择派出来的是弓骑兵,策军这边的都是枪骑兵,双方都是远程攻击。
双方骑兵很快就靠近到了五十丈的距离,枪骑兵们纷纷开火,而鞑子骑兵也不甘示弱,纷纷张弓搭箭,对策军进行反击。
这个距离上,对于枪骑兵手中的燧发枪和策枪来,都有着足够的杀伤力,无非是战马的颠簸,使得命中率大为降低,但鞑子的弓骑兵,在战马上难以发挥全部力量,很多箭矢都没能达到这个距离,至于命中率,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短短一炷香的交火下来,策军伤亡五六十人,而鞑子的骑兵,则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左右,对拼中完全不占优势。
多择眼看己方不占优势,果断的下令撤退,而枪骑兵们追击了一阵子,又干掉二三十个鞑子骑兵之后,便也撤退回来了,万一被敌人缠上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随着这一次规模的交锋结束,双方各自带着己方的伤员和尸体,以及掉落的武器战马,回到本阵之中,救治伤员,给战马喂草料喂水。
而在此期间,双方的将领也各自决定了作战计划。
济尔哈朗见识到了策军枪骑兵的犀利,所以必须避免策军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所以他决定将全部骑兵一举压上,利用兵力数量的优势,冲垮策军的骑兵战阵。
这样一来,损失肯定不会,但确是最为稳妥的策略,他不想这场战斗出现太大变数,只要能击败策军的骑兵,威胁到攻击长岭山的策军主力,哪怕损失一半的骑兵也是值得的。
在他的部署中,打头阵的依旧是多择的镶白旗,而后便是苏纳的蒙古骑兵,而自己正蓝旗以及部分正红,正黄旗骑兵,将作为压轴的力量,将策军骑兵彻底击溃。
而黎贤能的策略非常简单,鞑子的骑兵实力也就那样,不需要太复杂的战术,他计划将一部分敌军切割出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以三个半营共计七千重甲骑兵,将其全部消灭,而后再对付其余的鞑子骑兵。
事实上,策军在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扩军之后,骑兵的编制就向重甲骑兵靠拢了,枪骑兵的比例降低了不少。
其实孔有德也意识到了,枪骑兵用起来确实爽,远远的射击敌人,打完就跑,敌人根本挨不到自己,可以不断地袭扰敌人,以很低的伤亡,消灭敌人大量斥候,而且还能降低敌饶士气。
但枪骑兵的战法,主要是在防守作战中发挥作用,反正敌人总会来,只需要沿途不断出击即可。
但如果想正面作战,击败敌饶骑兵集团,单靠枪骑兵是没办法做到的。
枪骑兵为了追求速度和灵活性,一般不佩戴盔甲或者只装备轻甲,被敌饶重甲骑兵近身,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只能是单方面被屠杀的结局。
所以,要想在野战中战胜大规模的敌军骑兵,必须依靠同样大规模的重甲骑兵才行,这也促成了策军骑兵的转型。
以黎贤能这个骑兵师为例,四个骑兵营,前三个营都是重甲营,兵源中有不少都是清扫兖州,东昌,济南三府匪患时,收编而来的响马。
而且,昌乐之战后,缴获了大量的明军战马,加上兵工厂盔甲的质量和产量都提升了不少,使得列装重装骑兵不在话下。
望着鞑子骑兵出动,如同洪水一般铺盖地的压过来,黎贤能淡淡的下令道“传令下去,让四营做好准备,信号弹一向,立即开火!”
此时,骑兵大阵后方,矗立着三十来个大物件,在四营长赵立军的指挥下,上面的黑布被依次掀开,露出一个个高达丈余的大架子。
这些,便是黎贤能切割鞑子骑兵阵型的大杀器--火箭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