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辽阳是后金除开沈阳之外,最后一座大城了。
哪怕多尔衮手里还有不少兵马,但基本都集中在沈阳辽阳一带,拿下辽阳,可以多尔衮就只剩下沈阳一座孤城了,其余的那些营寨,堡垒,被攻克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为了展开对辽阳的进攻,策军为此集结了五个步兵师,三个炮兵营,三十艘战舰,还有包括漠南蒙古诸部,车臣部在内的近十万骑兵,而城内的守军,还不足两万人。
在攻城开始前,这十万骑兵就分批出动,扫荡辽阳到沈阳之间的区域,除了一些难以攻磕堡垒之外,肃清了大部分的据点,同时分兵监视这些据点,使得鞑子在沈阳和其他城池堡垒的兵力难以增援,这完全就是依靠数量优势碾压,多尔衮哪怕倾巢出动,也不过是送死罢了。
随后,三个炮兵营,外加步兵各师的火炮,以及海军的炮火,对着辽阳来了一次炮弹洗地。
此时辽阳城内根本就没几个汉人,有也是继续为鞑子效忠的汉军旗,所以炮击起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的打,尽情的打,弹药方面也没有任何压力,渤海早就成了策军内海,源源不断的作战物资被运送过来。
炮击开始的时候,城内的鞑子还利用城头的火炮进行还击,但这些火炮很快就成了策军的重点打击对象,一门接着一门的火炮在策军凶猛的炮火下被摧毁。
这一次,单单三个炮营就有四百多门火炮,步兵师下辖的火炮兵加起来差不多也有两百门,加上顺流而上,开到辽阳城北边太子河中的三十余艘战舰,单侧火力接近五百门。
总的算下来,策军能够同时投入进攻的火炮足足有一千一百余门,真正意义上的千炮齐发。
而鞑子的火炮,只有区区不足四十门,数量上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从进攻开始的第一下午,就再也看不到城头的还击炮火了,于是就像许尔显炮击赫图阿拉一样,孔有德也下令各炮位分成三班倒,轮流开火攻击。
同时,还让海军和陆军中的炮兵新手们上场,利用这机会展开实战训练,辽阳这座城池废掉了也没关系。
第一晚上的时候,城内的鞑子已经撑不住了,于是有些鞑子便豁出去了,打算趁着夜色出城偷袭策军,但面对策军的绝对兵力优势,他们的自杀式攻击毫无用处,战斗持续了不到两炷香的时间就结束了。
结果出来袭击的的七八千兵马,只有不足两千或者逃回去,其余的大部分被策军斩杀,只有部分被俘虏。
在此之后,再也没有鞑子试图出城,策军的炮击仍旧在继续,炮弹也是一发接着一发的落入城内,不单单是城内的鞑子伤亡激增,城墙也不断地被打出缺口。
经过两的炮击后,基本上看不到完好的城墙了,第三一大早,修整已久的战士们分批入城,对城内残存的鞑子进行绞杀。
本就被持续的炮击打的伤亡惨重,精神崩溃的鞑子,再加上城内建筑被破坏殆尽,使得鞑子连巷战都无法展开,很快就被入城的策军清扫一空。
而辽阳丢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多尔衮耳中,苦苦纠结了两的多尔衮,也因此下定了投降的决心。
而后,多尔衮就以商议军务的名义,将代善,阿敏等一众将领召集到汗宫,这些人虽然知道局势艰难,但并不知道阿济格已经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投降条件,所以毫无防备的来到了汗宫之郑
然后,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突然杀出,拜音图,苏纳等人试图反抗,但他们上殿时并未佩戴武器,很快便被诛杀。
余下的代善等人还没来得及反抗,便被团团包围起来,尽管他们有些咆哮着质问多尔衮想干什么,有些人怒骂多尔衮忘恩负义,无耻之徒,但多尔衮毫不在乎,直接下令捆绑起来,集中看押。
多尔衮很清楚,孔有德在投降条件里面点名了要代善,阿敏,拜音图等人,就是为了给麾下的将领们泄愤的,之后都是要杀掉的,他们注定要死,临死之前些什么也就不用在乎了。
策军中的辽东籍军官比例非常大,现在的东江镇,水师也都大量的辽东籍战士,他们原本都是辽东的军户,因为大明朝廷的接连失败,辽东被鞑子占据,他们的家园被烧毁,田地被侵占,才不得不辗转流浪。
一部分去了东江镇,一部分到了山东半岛,一部分去了关宁防线,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家人直接或者间接的被鞑子害死,对鞑子的仇恨是刻骨铭心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鞑子作战的时候格外的勇猛,也是策军的强大的根基之一,他们对鞑子的仇恨是难以磨灭的。
吴桥起兵时的三个营清一色的都是辽东籍,拿下登州后第一次大规模扩军,以及水师刚刚组建时招募的士兵也都是辽东难民,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们已经成为了策军的骨干力量。
包括程希孔,毛承福,崔永平他们这些军团长在内的高层,李刚,李明达,杜瑞,张大虎在内的海军高层,以及海量的中基层军官中,都是以辽东籍为主,由醇致整个策军都极端仇视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