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念念清华 > 念念清华最新目录

第三十二章 过尽千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听老人,不幸夭折的孩子会因为留恋尘世,而想尽办法继续留在人间,把灵魂或附在母亲亲手种的花草上,或附在她精心呵护的动物上,因为他们所留恋的尘世的气息,是记忆中母亲给予的关怀和温暖。

我从未,来不及给他什么温暖,他应该不会有什么留恋,可我还是不可自拔地迷上了培育花草,院子里,走廊里,屋里,甚至桌案上,都让我布置得满满当当,大半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打理上。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将近两年以后,当我有了欢儿为止。

那次产,留给我和重山的是一生的难以弥补的遗憾。

好几次,我都见他偷偷抹泪,我才知道,他因此受到的打击并不比我少。

他亦是一个心碎的父亲。

此后的日子里,我们都心翼翼地不去碰这个伤疤,尽一切所能去封存这段伤心的经历,伤心也只是独自伤心,不敢给对方看到,怕两个人都陷入悔痛的深渊里。

那段日子,如果没有对方的陪伴,我们将永远走不出那个阴影。我第一次体会到,那便是相依为命的两个人。

在长亭,我失去了孩子,清愁失去了董翊。

依慕椋所言,她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所以将董翊有关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往后之所以变的患得患失,大概都是因此而来,在她的潜意识里,要为她从前对董翊造成的伤害做出弥补。

至于黑鸦堡,我打听到了,乃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雇佣杀手,便是在东灵流沙窟。

我当真不明白,董夫人为了除掉清愁,居然使出如此赶尽杀绝的手段,只是她没有料到,最后居然是他的儿子为此付出了生命,而她自己因伤心过度而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董翊出殡那,满城肃然。

我撑着仍是虚弱的病体在重山的搀扶下,于街旁观送,清愁亦跟了来。

棺木从我们面前抬过,白幡上大大的“董”字在风里飘摇,好像董翊在和她打招呼一般。

清愁始终盯着,恍惚出神。我们一言不发,默默地一直送到了城门口。

我回头再看清愁,她的眼睛却不知何时已闪出了泪花,正是伤心欲绝的模样。

我以为她想起来什么,有点不知所措。

她却苦恼道,“奇怪,明明不相识,怎么忽而如此伤心?”

我和重山忙道,“这几日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人生无常,许是有感而发吧。”

清愁讷讷地点头,我便牵着她的手往回走,道,“送到这里便罢了。”心中默默对董翊道了一声对不起,“若是往后清愁好起来了,我再带她去看你。我们的确是欠你太多,只好来世相还。”

我目送着白幡渐渐消失在暮野,肃穆之下,显得异常平静,仿佛那些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死的人死了,留下活的人,为受过的苦痛疗伤。

只是不知道,董夫人临死之前,可曾后悔过?

至此,我们和董家,再无纠葛。我们都失去了孩子,到底谁恨谁多一点?

我看在董翊的份上,不去讨什么公道,当然,他们忌惮我县令夫饶身份,也不敢来讨公道,另外,买凶杀人,当然是他们理亏在先。

可能董乔两家,注定要势不两立的。

我也不强求什么,只要井水不犯河水,纵使相互怨恨,便也罢了。

待我修养几后,易叔叔他们再次启程。

临行前,慕椋来看我。

算起来,前后我们也只是见过几面而已,但是每一次见到他,我都会觉得心痛,只是因为这张脸,是良生的模样。

我没有想到他会来。

看他时,仍然觉得心底有无尽哀伤。

我们就像老朋友一般,互相问候了一声。

“先生怎么来了,请坐。”

他便道,“大姐感觉好些了么?”

我点头道,“劳先生费心了。”

他便道,“我此番前来,是有几句话要托付给大姐。”

“先生请。”我道。

他便道,“此次义军和魏室齐心合力,结为同盟,定有所作为,而魏室身为旧国新贵,若能一举攻下咸阳,届时魏王称帝必是众望所归。”

“先生有话,直无妨。”

我听出他的弦外之音,与我日期所想,不谋而合。

易琛都没有注意到,慕椋却给我敲响了警钟。

他便只道了两个字,“藏拙。”

我只是简单望了他一眼,立马心领神会。

“多谢先生提点,清华谨记。也望先生,不吝相扶。”

慕椋点头,遂起身,道,“大姐,慕椋就此告辞,后会有期。”

“先生慢走。”我便目送他踏出门去。

不知为何,我忽然觉得,遇见慕椋,兴许也不全是令人悲赡事。

如果他能在易琛面前,替重山遮掩一二,我相信,重山的路,会好走一些。

过了一月有余。

眼下正是反秦大业初起之时,万不可因我一人拖累整个进军计划。我的身子虽依旧亏虚,也只好日后慢慢进补,调养,毕竟现如今兵荒马乱,不似从前那般安泰,我实在没有闲情去过多的怜惜自己,更不想做那个拖后腿的人。

按照之前的计划,安城,武城,琏城早就应该攻下,壮大义军队伍的。然而因最近家事缠身,重山明显就有些力不从心,众多良策悬而未决,久而久之士气低落下来,第一次出师安城,就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便又只好退了回来,再思对策。

重山的身边,目前来看,武将是足够的。阿礼一马当先,做帐前先锋,从前结识的绿头营的好汉们,自重山举义以来,便纷纷投往麾下,亦皆可用之材,加上沛县原来的两万兵马,都死心塌地地追随,因此,阵容不算寒酸。

只是,谋士可堪唏嘘,只有席缪一个,那是重山儿时的玩伴,正游学归来,听闻重山举义,欣而来投。

此次出师不利,士气低迷,席缪和重山正想法子再战,然而尚不知从何下手。情势危急,拖得久了,只怕秦军出兵前来镇压,那时就置于被动了。

那,重山依旧回得晚,但是对于目前的困境是只字不提,见着我时仍挤出几丝轻松的笑容,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