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天残地缺传 > 天残地缺传最新目录

第九十四章 荻城攻防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在一片波涛后面,狭长的海岸线终于出现。经过一个月的跋涉和躲避,李残和次郎二人终于甩开大梁水师,成功抵达扶桑国。

次郎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呼道:“故乡,我终于回到你的怀抱了!”

他感慨的对李残道:“李君,你知道吗,我一生都致力于让扶桑国变得富强。可从幕府到百姓,无一不把我视作好乱乐祸之人。我在自己的家乡,竟然九次遭到驱逐。

但你们汉人有句诗,疆虽九死其犹未悔’。我木户次郎纵然十死又何妨?”原来次郎姓木户,乃商人后代。

李残道:“那你就没想过隐居海外?或干脆留在中原不回来了。”

次郎道:“故土难离啊……况且若是连我这样的人都走了,扶桑国还有什么希望?我一定会留在扶桑,为她尽力的。”

正话时港口到了。只见各类商船、渔船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早有人在岸上迎接,一见次郎便欢呼道:“木户先生回来了!木户先生回来了!”

次郎与众人拥抱握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对众壤:“诸君,这位李残君乃是大梁国下无敌的刀客,有他加盟咱们的事业,必定能马到成功!”

众人大喜,欢呼不止。

但人群中却有一人忽然长叹,垂泪不止。次郎一愣,问道:“龟田,怎么了?你哭什么?”

名叫龟田的年轻人抽泣道:“先生归国,扶桑便有希望。只可惜岛先生、久坂先生和入江、寺岛他们都看不见那一了!”

次郎大惊,问道:“究竟怎么回事?”

龟田道:“先生奔赴中原其间,咱们尊王派数十位志士密议,决定奔赴京都,将……将皇帝陛下劫到长州,以号令下……”

次郎听罢大叫一声,晕厥过去。众人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胸口,半才使其悠悠转醒。

他用颤抖的声音道:“糊涂啊,糊涂!我了多少次,用这种手段成事,服不了下人之心,反而会让人们把咱们长州志士当作反贼!况且……当年池田屋之变历历在目,多少弟兄命丧于屠刀之下?他们都忘了吗?”

原来池田屋之变乃是一年前发生在京都的流血冲突。当时全国各地尊王志士汇聚到一家名为池田屋的旅馆共商大事。但不幸由于奸人告密,幕府的一支禁军突然杀到,将志士几乎屠戮殆尽。当时次郎翻墙逃跑,险些也死于非命。

至今众人回忆起当时的险状仍心有余悸。

只听龟田继续道:“这个计划本来也是有很多人反对的,但禁不住岛先生的一再坚持,大家伙儿只能让他们前去。况且岛先生他吸取了池田屋之变的教训,已经联络了若干对幕府不满的禁军将领一同起事。其汁…其中就包括出身萨摩藩的森胜元。”

次郎惊道:“森胜元乃是谨慎之人,如何会参与如此莽撞的行动?”

龟田突然咬牙切齿道:“先生,就是那狗贼出卖梁先生!他假意与咱们长州志士联合——您知道的,森胜元负责环卫皇城,手下精锐有千人之众,若与咱们安插在京都的内应汇合,是真有希望将皇帝解劫出来。

战斗开始后,岛先生亲冒矢石,上阵杀担众兄弟士气大振,和他一同杀到陛下的御所门前。只差一步便可成事。

但此时只听炮声隆隆,原来森胜元背信弃义,与幕府大将军德川庆喜里应外合夹击我军。岛先生见大势已去,便……便剖腹自尽了!”

他完后不禁悲从中来,难以自持,竟放声痛哭。众人被他感染,无不悲愤的落泪。

唯有次郎头脑清醒,他厉声问道:“后来呢?幕府对咱们长州是什么态度?”

龟田道:“幕府强迫皇帝降诏,认定咱们长州藩士人为反贼。目前四路大军已出发,围剿长州而来。最快的军队是由名将德川庆胜所率领的先锋,据咱们长州的治所荻城不过百里之遥了!”

次郎气得差点吐血,强压怒火道:“我知道了。从即刻起整军备战。此战事关长州藩生死,不可有丝毫松懈。明白吗?”

众武士一听开战,群情激昂,欢呼着退下。

次郎望着他们的背影叹了口气,对李残道:“李君,抱歉。还没有招待你就赶上了这样的事情。”

李残道:“这有什么抱歉的?我就是为了这些事情而来的。我之前听你幕府也只是掌握自家军队,你们长州士人同心同德未必不能与之一战吧?”

次郎苦笑道:“谈何容易?扶桑国共计有两百余个藩国,一些的也就和中原的一个乡差不多。长州藩乃强藩之首,治所也不过一郡一县而已。反观幕府坐拥数万大军,兵精粮足,又有皇帝诏令。这一仗……恐怕难打了。

唉,若是能得到‘那位大人’的指点,长州或许还能转危为安。但如今他在哪儿呢……”

李残劝慰道:“事在人为,中国有句话叫尽人事,听命。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罢了。”

次郎毕竟是豁达之人,大笑道:“好一个‘只求无愧于’!李君,你果然不是常人,不定此战可以打赢呢!”暂时辞别李残,前去整军备战。

李残于战事一窍不通,便先独自返回住所。

这一路上虽然只有短短几条街,所见所闻却让李残惊叹不已。第一是私塾之多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几乎每往前百步,必定会听到大屋里传来齐刷刷的读书声。

他凑过去一看,只见上课的尽是七八岁的稚子,拿着书本摇头晃脑。仔细一听,学的乃是《孟子》。

李残听严信过,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最不待见的便是孟子。因为他老人家主张加强民权,削减皇权。皇帝们虽然将他捧为亚圣,但其主张却一条没有实行过。

但在扶桑,连走几个学堂,读的居然都是《孟子》,普及程度甚至远超《论语》。人们对“民贵君轻”之类的理念更是深信不疑。

第二,无论教书先生还是童生,他们腰里都别着一长一短两把刀。有些孩儿衣衫褴褛,一看遍知家境贫寒,但腰里的宝刀却永远擦得铮明瓦亮。如此尚武,其国焉能不强?

而反观中原,书生不知从何时起成了“文弱”的代言人。他们细嫩的双肩几乎承载不了半点重量。即便博学如严信,也对一切体力活动嗤之以鼻。他们讨厌暴力,精致而文雅,但却暮气沉沉。

这第三便是精气神。街上的人从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