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原因之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朝廷尚且今非昔比,更何况于人?”
刘姜目光一缓,将视线移到两人跟前的影子上,道:“陛下能有今日这样的变化,对汉室、对朝廷来都是件好事。只不过,董卓在时,司徒王公曾对我等颇多维护,对朝廷也是尽心尽力。陛下这几日的行径,虽不是错的,但未免对王公太过苛待了。”
王允曾经对皇帝与刘姜二人百般维护不假,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就要顾念这个恩情,去容忍王允在朝廷上的一家独大。而刘姜毕竟是一个女子,不懂什么政治斗争、帝王心术,只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像皇帝在董卓一死立即就与王允作对的行为,在刘姜眼里无疑是过河拆桥,是她所不喜的。刘姜刚才就想跟皇帝这些话,只是碍于伏寿与宋都两人在场,只好把话憋到了现在。
在得知董卓被杀的消息后,刘姜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平时对自己千依百顺的皇帝,让他重重的封赏王允,既能奖励诛董之功,又能报答回护之恩。
因为在刘姜的认知中,皇帝虽宽爱仁厚,但缺少主见,不是一个平下的料子,既然如此,何不索性把朝政全托付给王允,让他为汉室效命?王允既有能力、又有名望、对朝廷忠心耿耿,有霍光辅佐昭帝的典故在,汉室复兴岂不是指日可待?
刘姜的这个想法在某种意义上来是对的,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在王允的忠诚与能力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时的放权,确实能够很好的保存汉室高高在上的威严,同时也能使皇帝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让所有威胁都不会直接波及到皇帝。
而现在皇帝不是那个有德无能的刘协,自然不会甘心做出刘姜的选择,因为他有自己认为的路要走:“这下,到底还是我刘氏的下。如今四海之内民不聊生,我既为子,自当由我还复平,岂能交由他人之手?”
皇帝停下了脚步,站在掖庭与前殿交接的门阙下,转身看向刘姜:“王允即便忠于国家,但他所为若是与我背道而驰、或是对我横加阻挠,哪怕他有诛董大功,对我等有回护之恩,朝廷之大,我也容不下他。”
“那陛下为何就不能给王公一个机会。”刘姜脱口道:“陛下与王公若是能君臣一心,岂不是万民之幸?”
“我倒是想给他机会,可他偏偏一意孤校更何况……”皇帝喟然叹道,语气里流露出遗憾与慨然,甚至有些讥讽:“有人未必愿意给他这么个机会。”
看着皇帝逐渐走远的身影,刘姜伫留在原地,因刚才那一番话而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