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邪王难追之最强医妃 > 邪王难追之最强医妃最新目录

第176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不知王爷要什么方子?”夏静月猜不着他带她来暖阁的意图是什么,便打趣道:“王爷该不会也想开一间茶楼吧?”

“本王倒是有这个想法,听好时节茶楼是夏女官与安西侯世子一起开的,不知夏女官可愿与本王合伙开一间?”

夏静月探究地看了明王一眼,笑道:“茶楼的事都是窦世子打理的,王爷想合伙开茶楼应该找窦世子才是,下官是未出阁的女儿家,不便管理生意上的事。”

明王也跟着笑了起来,显得极为平易近人,:“本王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夏女官可不要当真了。”

夏静月干笑着,把她叫到暖阁来,就为了跟她开个玩笑,王爷您真幽默。“王爷进宫是皇上有事召见的吧,您不去御书房吗?”

“不急,除了本王,父皇还召见了太子与五皇弟、六皇弟。本王刚听父皇与五皇弟在御书房话,到时还要轮到太子与六皇弟,等轮到本王时不知还要多久,倒不如在这儿坐坐。”

“既然王爷要在这儿歇息,下官就不打扰了。”夏静月站了起来,道。

“夏女官的手不是受伤了吗?等上了药再走不迟。”正好这会儿那内侍拿了个药箱过来,明王让夏静月坐下,又问道:“夏女官是怎么受的伤?”

“不心弄的,是伤而已。”

明王已猜到了几分,:“听穆王今胡闹了,该不是那会儿弄的伤吧?三皇弟越来越没轻重了,在外面胡闹就罢了,到了皇宫里还如茨胡闹了。改明儿本王会好好地他一顿,让他跟你道个歉。”

“这倒不用了。”

“夏女官不必客气,三皇弟虽然有些孩子脾气,但本王的话他还是听的,到时本王叫他过来,不管你们之间有什么恩怨,让他一笔勾销了。”

门外突然走进一人来,道:“大皇兄不必劳累了,父皇早就让他们的恩怨一笔勾销了。”

夏静月望去,此人眉带煞气,目露傲气,正是大靖朝的太子殿下。

夏静月连忙行了一礼,意外地太子对她的态度好极了,笑容可亲,“听夏女官新创出一种茯苓糕,连皇祖母都喜欢吃,不知道可不可做几道来让本宫也尝一尝?”

……

皇宫内的事情很快传到了华容山庄,传到韩潇耳郑

费引亲自带着这些消息过来,回禀道:“顾幽进宫之后,与宁王来往最密,与康王也时有交往。”

“月儿那边呢?”韩潇将从顾家查探的消息看了一遍后,问起夏静月的事。

费引将穆王找夏静月的麻烦,结果被闹到御前,皇上反斥了穆王一顿,还下令不准穆王为难夏静月的事了起来。“还有一事,明王与太子似乎对夏姑娘挺关注的。这些皇上经常召几位皇子进宫,每次进宫,明王与太子都要找机会跟夏姑娘话,不知打的是什么主意。”

韩潇冷笑一声,“估计是打上侧妃的主意了。”

宁王与康王势弱,想拉拢顾家,打着娶顾幽为妃的主意。

明王与太子虽然也想拉拢顾家,但他们早有正妃,顾幽的身份是绝不可做侧妃的。

而夏静月有名气还有财路,又得皇太后的看重,他们打的好算计,想纳夏静月为侧妃,得财又得太后支持了。

费引一惊:看样子,已经有皇子注意到夏静月了。

事情比他们想象来得要快,最令他们出乎意料的是皇太后的态度,皇太后对公主都不太亲热,却待顾幽与夏静月好极了,常留二女在慈宁宫用饭。

皇太后是皇帝的母亲,皇帝最为孝顺,皇太后的态度往往能影响到皇帝的决择,明王与太子想走皇太后的路了。

“殿下,要给夏姑娘提个醒吗?”费引问道。

韩潇摆了摆手,“不要多此一举。”

那个女人对其他事情聪明又敏锐,偏偏对感情之事迟钝得很,连左清羽那么直白地示好她都一无所知,更加提明王与太子了。

明王与太子越是献殷勤,她猜不到其中意图,越会心生警惕,处处防着二人。

韩潇手落在微热的茶碗之上,清雅的香气扑鼻而来。

太子就罢了,大皇兄那人最擅于迷惑人心,又是个情场高手,不知勾得多少单纯女子甘愿受他驱使,月儿这傻丫头别被他给骗了。

韩潇虽然知道夏静月是个机灵的人,但关心则乱,总怕夏静月也被蒙骗了。

“皇上分派给四位皇子的差事,查出来了吗?”

“查出来了。”费引从袖中取出一本折子,“都写在这上面。”

韩潇接过,低头浏览了一遍。

皇帝在改革之中处处受制,处处受阻,然而又急于求进,急于求功,把四个也同样急于想立功的儿子扯进去一起推行改革,这些都在韩潇的意料之郑

看完手上折子的信息后,韩潇只觉得可笑之极。

他送上去的改革书,是他与一班幕僚花费了数年的时间,请教了各行各业的长者,又深入民间考察,才慎之又慎,再翻阅了无数史书与法规之后才写下来的。

那短短几万字的改革书,是无数饶心血凝成,岂是他们那些坐在朝堂之上动动嘴皮就能办成的?

哪怕如今实行的改革是简化后的,又删减了许多难以推行的内容,但也不是光纸上谈兵就能顺利做成。

费引轻笑道:“皇上也太着急了,按属下等人先前的推演,改革之事全面推行下去,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就连其中较易推行的青苗法,要想在全国实施下来,也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可属下发现,皇上是要今年就落定法规,明年就要看到效果,如此急功近利,别往民间推行了,就是在朝中也会遇到众官的阻挡。”

韩潇将折子扔到案上,:“其他的不提,户部尚书是第一个反对的。”

反对最大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钱。

青苗法,是指在每年耕种之前,让那些买不起谷种的农户到官府来借贷现钱或者粮谷,等他们收获之后再还回现钱或者粮谷,官府收取少量的利息。

如此,不仅可以让贫民有谷可种,不会荒废农田,又可以为国库创造收益,是一举两得的事。

然而很多事情看着容易,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譬如,如何让农户互相作保,不让那些刁民骗了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