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美好生活,仿佛扛过的一切都白费了似的。
不是这样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身边的普通人是“同学”。
上了大学,身边的普通人变成“大学生”。
找了一份工作,身边的普通人又变成“职场人”。
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普通人”的标准也一再的变化。
今我们的“普通人”,和从前我们的“普通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参照。
[引:我有个玩的很好的发,八年前和女朋友到北京闯荡。
他们租了一个很的单间,每坐两个时的地铁去工作,昏黑地的加班,梦想着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能有属于自己的家。
那年,他们结了婚,靠这些年奋斗的积蓄贷款买了房。
在宝宝出生的今年,两口的年收入和已经超过了八十万。当初在北京成家立业的梦想,已经悄然实现了。
在我的朋友中,他是收入最高的一位。
我们常常做白日梦要是有钱了就如何如何,他正是实现了这个白日梦的例子——但是,这位我们眼里的“有钱人”,也是我身边焦虑情绪最严重的人。
我常常觉得这位同学是知乎成了精,因为他总是频繁提起诸如今晚应酬的客户年薪百万,上周聊的投资人年薪百万云云,以至于我产生了互联网圈跟我们不是同一个货币单位的错觉。
谈到这些他总是长长的叹息,看不见自己的出路在哪,沉重的语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焦急和担忧。我你的事业已经很出色了,薪水也比大多数人都多得多,对比的时候能不能套用一下普通饶标准。
他,可是我身边的普通人就是年薪几十万的啊。
以上对话来回重复若干次,谁也不动谁。
而他的目标,也从之前的在北京安家,变成了换一套大房子、让孩子上国际学校这类更需要巨额金钱的项目——因为身边的“普通人”也都拥有这些。
以人群里前1%的收入,原本是完全无须焦虑的,但事实完全相反。熬了很多夜,加了很多班,他是没有成长吗?当然不是。
问题在于,“普通人”的标准,随着自己的成长,水涨船高。
所有人都在焦虑,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和别人比。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和想象中这些年什么都没努力的自己比。
之前那位被裁员后选择送外卖的北大硕士,就看到了另一群“普通人”的艰辛。
当他体验过为了赶时间摔倒在雪地里的狼狈,之前坐在办公室里担忧“上升空间”之类的焦虑,或许会冲淡不少。
这一切是没有白费的。
如今大家都有了各自的阅历,不妨以此想象和代入一下,如果当初的自己没有熬夜做习题,没考上高中和大学,没有努力工作,今的处境又会如何。
不必有那些灰心的情绪。
一切艰辛都有意义,一切付出都会有回报。
但这意义和回报,只能体现在针对自己的纵向比较。
一旦开始和别人对比,那得出的唯一结论只能是,“我被同龄人抛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