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飞船的主发动机了。
大多数气体,都可以充当离子发动机的推动剂,易于保存和获取。不论到哪一个卫星,或者彗星上,都能轻易得到。
—————————
“这个东西什么时候能够实用?”
李丹听了一会,就不耐烦了。尽管古怪的造型,带来了一丝科幻感,但静止的模型,很快就把新鲜感带走了。
“快了,明年就会有卫星上天了。到时候,你们就会看到它了。”
宇航科技的第一个航天实验卫星,将会在5月发射。
这个项目是宇航科技的项目,但钱是基殆金出。反正也谈不上什么产权,专利。
现在,乃至后世,卫星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以几年,甚至十年为单位。
这个节奏对于习惯于以月,周,甚至是天为单位的现代人来说,完全无法忍受。
所以,宇航科技制定了一个密集的火箭发射计划,初期是每个季度发射一个,逐渐过渡到一个月一个。不断的边改进,边发射。
卫星发射将会常态化。
现在的航天领域,采用的是单件,小批次的生产方式。
每发射一次卫星,都能上新闻联播。
由于周期长,所以容错率低。失败一次,几年的心血就打了水漂。于是对质量的要求,越发的严格,反应到造价上,就是天价。
,。
这些问题,在后世都有解决方案,那就是工业化批量生产。有家公司,自己就准备发射上万颗卫星。
他们的方案,就是多发射低成本,低质量卫星。哪台出问题,扔掉就是了。
如果建设一台嫦娥三号,要10亿美金,那么建10台呢?
结果也许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弄不好建设10台,价格连1亿美金都不到!
因为质量控制标准,极大降低了!
只建设一台,%。而建设10台,每台的质量,控制在30%,就可以用了!
成永兴也准备走这条路。
待发射的火箭,就像公共汽车一样,不停发射。各种相关实验,赶上哪趟,就上哪趟。
有什么想法,不用猜,直接发射上去,实际验证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公共火箭,也会接受来自几所关系学校的负载。只要九台基地的负荷不满,就可以让他们搭便车。
不过发射上去的实验卫星,不能简单做个试验就扔掉,还可以废物利用一下。
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带着高分辨率的cmos摄像头上去。实验做完了,幸存的卫星,就继续充当照相卫星使用。能拍多久,就拍多久。
估计靠卖照片,都能收回成本。
宇航科技,还在与国内的几家单位谈判,看能不能通过降低质量要求,和加大采购量,降低发射成本。
因为按照规划,宇航科技的卫星发射量,将来可以达到一年上百的水平,每周至少有一个公共火箭发射。
宇航科技对火箭的质量要求,放得很开,只要一半能上天,就可以了。如果价格还可以商量,13能存活,也可以。
关键一点,就是一定要便宜。
几家谈判对手,对于这种奇怪的要求,有些无法接受。
炸火箭,摔卫星,砸牌子啊。所以谈判还在僵持当中。
如果价钱到最后谈不下来,宇航科技只能自己干了。
“走吧,我们吃饭去吧!我饿了!”
李丹彻底不耐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