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
谢岩顾不上那么多了,教会军官们“鸳鸯阵法”各种变化之后,训练之事,他就不管了。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一个是制作“鸳鸯阵法”需要使用的兵器,另一件事,在他眼中,更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找到“石炭”,即后世的“煤炭”。
根据军中文书记载,曾有军士在“武平堡”西北方向发现过“石炭”,只是发现者后来在作战中身亡。谢岩根据这一记录,找到那军士的同乡和好友询问,证实了此事为真,只是事情过去很久,加上“石炭”在大唐用处极为有限,从不受重视,所以他们也不记得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能源都是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谢岩深深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当他把手上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之后,即带着五十个人,就驾乘十具马拉爬犁出发找寻“石炭”去了。
冯宝听谢岩亲自带人外出后,不禁长叹一声摇摇头,他就搞不明白,这么“拼”干什么,再想想自己这些日子教那些人练习“滑雪”时遭的罪,他头一次心里萌生了“要离谢岩这家伙远点”的想法。
各项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也总是层出不穷,好在所有人目标一致,动力十足,总算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事,一切都在按照谢岩的设想中前进。
谢岩总算回来了,还带回来装满十个爬犁的“石炭”,他需要这些“石炭”替换掉柴,用来作饭、烧水,在军营各处安置“炭炉”取暖。
林运见谢岩在屋中安置“炭炉”,大惊失色,连忙阻止,:“‘石炭’燃烧会产生‘炭毒’,会毒死饶。”
谢岩知道这是古人对“一氧化碳”不认识、不理解造成的误区,他没多解释,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林运,只要用密封的管道,将“石炭”燃烧产生的废气引入室外,人在屋内就是安全的。
林运亲眼见到,谢岩让人用铁皮卷成一个空桶,再连接成长长的一根,从屋内一直延伸到屋外,而后又做了一个炉子,把铁皮桶插在炉子边事先预留的地方,“石炭”在炉子里燃烧,废气通过铁皮桶滚滚涌到室外,最后在火炉子上放一水壶,取暖烧水一举两得。
经过三的验证,林运终于确信,这样是安全的。
于是,“石炭炉”就成了堡中最受欢迎的东西了,训练的军士们,也多了一项任务,轮流去挖“石炭”,把体能训练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创新”。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各项训练如期达到事先预想的指标。
按照事先计划,谢岩选拔出最优秀的四十人,由雷火和罗汉易带队,组成“敢死队”,另外六十人由刘愣子和韩成带队,组成“突击队”。
谢岩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他们这些人,必须要学会“雪地生存”、“雪地攀越”,还有一项特殊技能“手语”和“旗语”。
所谓“手语”就是用手势代替话、“旗语”就是用旗帜代替,谢岩自己也是半调子,他把自己会的告诉了四名带队军官,其他部分,由他们自己和士兵研究,怎么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明聊手势或者摇旗动作来实现交流。
至于“雪地攀越”那就是更简单了,就是背着物资,穿着谢岩为他们特别制作的鞋子(其实就是在鞋底加一块嵌着铁钉,且钉尖向下的厚牛皮,来防止打滑用的),攀爬堡后的山,重点是,要捡地形险要的来练。
“雪地生存”就难零,主要是谢岩要求他们在冰雪地里,在“睡袋”中渡过两个时辰。
“睡袋”是用麻布加上着各种轻巧的保暖物,诸如动物毛发,禽类羽毛、还有从“营平寨”买回来的冬衣里拆出的各种絮状物等等,外面再包以防水的毛毡,各个接缝处,都用蜡涂好,以防风侵水浸的。即使如此,它的防寒保暖性能也只是一般,不足以支持士兵们待上两个时辰。
最后,还是一名士兵想出办法,弄些铁皮盒,再把烧热的炭放到里面,外面裹上多层麻布袋,由睡袋里的士兵根据温度变化来决定是不是取下一些麻布袋,以保持温度。
根据实验,一个睡袋配三个铁盒,基本上可以达到让士兵在睡袋里坚持两个时辰的要求。
于是,制作铁盒就成了谢岩要解决的事情。
好在,“石炭”不缺少,原材料也有,就是当时在“营平寨”收购回来的“高句丽”军用盔甲和破烂刀剑,找人弄个炉子,就开始了冶铁。
炼钢也好,治铁也罢,谢岩和冯宝都是一窍不通,军中有两铁匠出身的,也是个半调子货,只是铁盒对质量没什么要求,只需要把铁熔化后,重新弄成铁皮,再敲敲打打弄成盒子形状就行了,至于是方的还是圆的,是否平整光滑等,完全没有要求,这才能够弄出来。
各项军事训练如火如荼地开展……
谢岩则加紧督办各种物资的生产和调配,他时常会对冯宝感叹一句:“在大唐,什么都买不到,要什么就得自己想法子去生产,搞得头都大了。”
冯宝通常就回一句:“你啊,自找的,受着吧!”
感叹归感叹,事情总得办!
“鸳鸯阵法”需要的各种军械、士兵们需要的各种保暖装备、“敢死队”和“突击队”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装备,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是种类繁多,很费时间。
等到谢岩把全部装备物资都准备齐整之后,距离他心目中的作战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将所有装备下发给士兵后,给他们五时间适应,毕竟训练中,有许多人用的是替代品,和真正的装备是有很大差别的,需要适应。
五后,“武平堡”全体官兵进行了一诚练,也是唯一的一场。
林运站在高台上,看着士兵们分成几部,各自执行本部命令,有的在快速前进,形似冲锋;有的在后,以跑射方式给最前方队伍提供密集箭矢覆盖;部分在两翼提供掩护和辅助;“陌刀队”在后方押阵;完美的展现了一只不同兵种形成“合力”作战的模式。
尤其让林运意外地是,跑射的“弓兵”射出的箭矢,永远比最前方冲锋的士兵多出十来步距离,在实战中,如此箭矢既可避免误伤自己人,又可以给对方最有效的打击,只是这种边跑边射箭的方法,对士兵要求非常高,不仅是箭术,更重要是体力。
其实还有一样是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