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碧血倾心 > 碧血倾心最新目录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可爱而美丽的古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古力没事的时候,就爱研究一些唐诗宋词,对纳兰性德一类的诗人更是推崇倍至,对于此人家族的诸多文人的诗歌,古力都可以信手拈来。

古力最喜欢纳兰性德的那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古力每每朗诵道纳兰性德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总是热泪盈眶,似乎对于诗人已然是感同身受了。

总之,在研究诗词方面,古力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专家了。

润知很欣赏古力的美丽善良,很喜欢古力的动人容颜,为古力身上特有的文学的灵气所深深吸引。

”如若我们再次相见,但愿可以品尝你做的烤羊腿一辈子呢”

润知说道,说话间带着青年男子特有的笑意。

“将军说笑了,如若将军喜欢,可以随时来找我呀,小女子随时准备好这最最美味的烤羊腿等着您的到来呢'

告别时候,古力如此说道。

两人都知道,红尘滚滚,人海茫茫之中,相聚总是容易,再见一面却不知何年何月。

也许从此之后,两人都只能活在对方的记忆之中罢了。

润知虽然还是一青年男子,自然有那种特殊的感觉。

那种自然的力量总会在内心彷徨,就像是蛀虫,一旦封印这道蛀虫的力量被打碎,那么这些蛀虫真的会驱使人干出一切善良人所想不到的事情。

过后,自然往往都是留下无尽的悔恨。

润知最后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想法。

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去打搅这古力平静而美好的当下生活。

毕竟古力虽然眼下有些许艰苦,但是在这莫高窟周围居民当中,还算是中等的那种家庭了,算得上是那种小家碧玉了。

只是父母的年迈,古力不得不挑起这家庭的重担,这是别无选择的一个道路。

所幸的是,古力的弟弟,艾克已经十五六岁了,已经能够逐渐地很快就要成为这个家新的主人了。

所以古力家的未来,还是一片光明的。

润知在临走前特意亲自送给了古力五百两黄金,让她增加更多的奴婢,购买更多的牛羊,并且润知还特意留下联系方式,一旦有事,可以立即写信给润知。

古力一家对润知十分感激。

古力和弟弟骑着马儿,将润知一行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几乎要快到绿洲边缘了,才与众人恋恋不舍的告别。

众人眼中都浮现出一丝热泪。

话说雍正皇帝接到润知要动用新发现的几百万两黄金来开凿河道,饮水灌溉沙漠,将沙漠变成绿洲时候,开始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将其告诉田文镜之后,田文镜表示十分支持,并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于是雍正皇帝才最终下定决心批准了润知的计划。

雍正皇帝在对润知奏章的批复中,特意允许润知随时随地,以当今圣上的名义,征集附近各大行省的劳动力与工匠,并且还允许润知对九州之民进行任何调遣。

在信中,雍正皇帝特别强调要扩大绿洲,将更多的沙漠变作绿洲。

甚至,雍正皇帝还特意从国库当中,再抽出几十万两黄金来大力支持推进开垦沙漠为良田的计划。

润知让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人与汉人一起生活。

在所有的公共诚之间,已经几乎不分少数民族亦或是汉族了,大家都是华夏子孙,共享九州的繁华美好。

各民族早就敞开交往,没有任何芥蒂了。

润知还让众多的官吏告知平民百姓,所有少数民族与汉人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华夏子孙后代,都在共同将九州建设成这天下最为繁华的国度。

在雍正皇帝的御批下,朝廷派人奔赴各地集中宣讲,凝聚起九州所有人的力量,以抗击大罗帝国,让其无机可乘。

待到大罗帝国衰亡,再引导其他国家,以小国为先锋,群起而攻之,之后再带领众多的大小国共同向着更加和平美好富裕的方向前进,始终让最优秀的人才为百姓服务。

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自然与汉人其实都是正宗的炎黄子孙。

润知借助市场与商业的力量,积极引导大家共同努力,让所有人都能够过上一个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这莫高窟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与汉民区别早就并不大了,大家互相通婚,互相交往,说着共同的白话,饮食习惯逐渐一致,几乎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

这大量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早已是九州永远不可分离的核心部分了,九州之人共同为了九州为未来而暗自努力着。

九州之人,时时刻刻,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始终不忘记自己作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融合后的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在用自己的努力让九州更加美好,让自己的亲人朋友过得更加幸福。

润知知道,藏、满、回、白、火等所有九州的少数民族作为华夏同胞,只有让大家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才可以更好地凝聚起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来抵御外敌,来追回九州的故土,来让这全天下所有的大国小国全部听我们九州之人的话,一起过上美好而幸福的日子。

如此就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民族的差别,大家心中唯有努力奋斗,努力让自己所爱之人和爱自己的人,自己的家人们,亲朋好友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润知在莫高窟周围,利用几十万两黄金,办了几千个私塾,让这些私塾都按照自己设立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对孩子进行日积月累的教学。

这些私塾在六艺和四书五经的基础之上,还引入宋朝《天工开物》、《资治通鉴》、《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经典书籍进行因材施教,大力推崇个性化教学。

润知知道,对于一个地方的贫富而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没有教育的地方,注定将永远没有希望。

润知在考察这众多的私塾时候,结识了一个年轻的私塾先生,名唤黄云泉。

两人在私塾之中,相谈甚欢。

只听得黄云泉说道:

“其实,对于这大多数的平民百姓而言,这私塾就是头顶上唯一的曙光。除此之外,无数的人几乎是别无出路,对于九州而言,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兵将关乎生死存亡,让众人都幸福

本章 共5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