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马天行默想老和尚所言,自己的老婆孩子应该身在佛门,那就是寺庙和庵堂了,难道他们出了家?不管怎样,明天一定要去找找。还有,这个佛学真是闻所未闻,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又说得合情合理。这本《佛学入门》得要好好的读一下,看看究竟是讲些什么的。
马天行翻书细读,真是爱不释卷,直至深夜。原来佛学并不“求神拜佛”的迷信之谈,而是既博大精深,又平凡彻实。相较之下,以前所学的知识粗浅狭隘,直如井蛙之见!科学界耗以巨资来探索时空的奥秘,找寻生命的根源,以及探讨这个世界是唯物还是唯心,是一元、二元还是多元,等等等等,迄今为止所有的发现,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说过了。放着现成的真知卓见不去学,却在那儿闭门造车,实在太可惜了C比一个家徒四壁的穷人,本来祖辈给他留了很多财宝,但他不知道,这不是很可惜吗?
第二天,马天行干劲十足,一来已知妻儿所在,虽然还不知道是哪间寺庙或庵堂,但应该不难找到,二来初窥佛学,豁然开朗。四点钟左右他就把当天的任务完成了,然后问刘老板借了辆单车,直奔六榕寺。
马天行与妻子一向信佛,虽然只是迷信,但不管怎样,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所以常到庙里祈福,特别是儿子出生之后,更是勤求佛菩萨保佑合家安康,孝聪明伶俐、快高长大。他们一家去得最多的就是六榕寺,因为马天行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而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历史悠久;而且,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诗就描画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景致和描述了南北朝时佛法的兴盛。六榕寺修建的因由是梁武帝的母舅昙裕法师从南京携来佛舍利,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了迎接佛宝,特意修建了此寺院,初名宝庄严寺,还修建了一座塔来供奉佛舍利。南汉时此寺改名为长寿寺、宋初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寺院重修,更名为净慧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宝塔重修,下瘗佛牙舍利,龛藏贤劫千佛像,定名为千佛塔。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豪苏东坡由海南贬所北归,途经广州时到该寺游玩,应寺中僧人道琮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后人敬重苏东坡遗墨,将“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将净慧寺改称为六榕寺。基于六榕寺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寺中宝塔巍峨,一望之下令人肃然虔诚,所以马天行对此寺特别偏爱,此次要到佛门打听妻儿消息,六榕寺自然是首选。
来到六榕寺,外墙已然残旧,昔日在寺门口附近有很多乞丐向善男信女讨要积德钱的,现在连一个也没有。自己是几个月前才和老婆孩子来过,而此刻旧地重游,见到的却是六十年的岁月沧桑。这个时空真会作弄人,把所有人的沧海都变成了桑田,但就是剩下自己的这一隅不变,仍旧是沧海……
“如果有一天,世界已改变,当沧海都已成桑田,你还会不会在我的身边,陪着我渡过长夜?如果有一天,时光都走远,岁月改变青春的脸,你还会不会在我的身边,细数昨日的缠绵……”马天行默默地唱着,心里一片茫然,即使找到了妻儿,但已是相隔了六十年的时光,又将如何渡过长夜?如何再细数昨日的缠绵?
马天行锁好单车后,便去购票,原来已是免费进入。此时已近五点,信众廖廖,但入到里面,僧人却是不少,一大帮二十出头的和尚,不知何故年纪轻轻就出家了。马天行经过两个青年和尚身边时,刚好听到其中一个问同伴:“欧师兄,你找好了寺庙没有?还有大半个月就实习完了。”马天行是来打听消息的,所以对寺内僧众特别留意,这时听到他们的谈话,就留上了心。那个被问的同伴说道:“还没有啊,何师兄,你呢?你找好了吗?”“我也没有啊,现在工作特别难找,哪个寺庙都不要人,看来这四年的佛学院是白读了,一毕业就失业,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对啊,确实是很难找,我爸在托人找关系呢,看看边远一点的寺庙能不能进得了,城里的这些就甭想了。”奇怪了,马天行心里想,听这两个和尚的对答,好像是佛学院刚毕业后在这里实习,还没找到工作,难道做和尚也算是工作吗?
马天行来到大雄宝殿,跪下来向佛祈祷:“佛啊,请保佑弟子能找到老婆孩子。只要能找到他们,弟子愿意他生来世出家为僧,诵经礼佛!”这时旁边也有一个青年和尚跪了下来,向佛祷告:“佛啊,请保佑弟子能找到工作,如果没有寺庙要我,我就失业了。我父母只有我一个儿子,供我读了那么多年书,要是我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就没法养父母了,请佛可怜可怜我的父母吧!……”马天行这下明白了,原来这些青年和尚确实是从佛学院毕业的,能进庙里做和尚就是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却是不好找。时下的寺庙已变得跟公司企业差不多了,到里面做和尚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不知为何佛门清静地竟沦落到如此景地!现在做个和尚都要托人找关系,估计得有一大串人在那儿排队,而自己刚才还向佛许愿说来生要出家,看来这个愿许的太占便宜了!这个型尚也算是孝心一片,起心动念先想到父母,但愿我佛慈悲,保佑他能找到工作!
拜完佛后,马天行来到功德募捐处,有两个中年和尚在收拾经书摊。这些经书是善信们捐钱印刷的,结缘赠送。马天行捐了一千块钱,其中一个和尚递了个本子过来,是用来记录善信姓名、捐赠金额和祈求的。马天行填上姓名后在祈求一栏写上“寻回家人”,然后就问那个和尚:“师父,请问寺里有没有一个六十来岁姓马的师父?”和尚看了看他,回答说:“姓马的?……是你什么人吗?”
听和尚的意思好像是有,马天行赶紧说道:“是我的亲人,已有很多年没见面,听说他出家了,但又不知道是在哪个寺里,所以到处打听,请师父帮忙查一下,可以吗?”
“可以是可以,不过要去查的话,你知道啦,挺费神的!”
“师父,我多捐点香油钱,你可以给我去查一下吗?”
和尚听马天行这么说,靠过来小声说道:“先生,你多添点香油钱给寺里,那自然是功德无量,但要费神去查的是贫僧,这个嘛……”
听和尚这样说,还不懂就笨蛋了,马天行连忙向和尚点了点头。
和尚见马天行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