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一年能拿出十几二十亿来,但他们现在要做的,是将一部分资产配置到海外去,而曹沫则是要将这些资金投到国内来。
曹沫跟丁肇强、钱文瀚商议着将基调定下来,具体的工作还是陈锋配合沈济、徐滨他们去做……
…………
…………
有前期的合作基础,东盛及东江又是主要股东,跟合元动力的谈判比预想中还要顺利。
零八年底国内以财政补贴等方式为主,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将资本的目光吸引到这个领域里来,但各地的车企以及电池企业为争夺财政补贴,上了一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项目——以致大多数财政补贴都被一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却有更为深厚背景的企业拿走,乱象频生。
局面多多少少有些混乱起来,令人有杀鸡取卵之忧,很多人担心风口过去,新能源汽车产业会沦为一地鸡毛。
现在天悦给出这么高的估值,原先的投资人能以几倍乃至十几倍盈利退出,至少是退出一部分,当然也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
而公开上市的难度太大,还不知道要等到驴年马月呢;合元动力在短短一两年内也看不到有实现盈利的希望。
以康建锋为首的创始人团队则主要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合元动力保持独立运营,不直接合并到天悦工业的框架之下,他们不想沦为天悦工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附庸。
第二就是合元动力需在六十亿的估值基础之上,对天悦投资进行B融资。
曹沫从来都不介意天悦体系内部的竞争,合元动力主营业务除了发展为新能源汽车配备的动力电池外,储能系统的运用场景更为广泛。
目前正兴起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因为跟传统的火电、水力发电以及核能相比,最大的弊端是不够稳定,理论上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储能系统进行储能,避免能源的严重浪费。
移动通讯网络建设在加速,各地基站的数量每天都在增加,基站备用电源目前也明确以锂电池为主流发展方向。
这些都是储能系统的应用前景,合元动力不愿意沦为天悦工业的附庸,放弃这些市场。
再一个,天悦的新能源汽车还在研发当中,最终能有多大的产能还是未知数,合元动力要是这时候就放弃为其他车企提供动力电池的努力,其实也是直接限制住自身的发展空间。
要不然,合元动力还需要融资干吗,直接出售给天悦工业不就可以了?
至于合元动力估值从五十亿提高到六十亿,曹沫也没有纠结。
比起天悦整个产业版图的完善,曹沫这时候还真不在乎他个人头上两三亿人民币的利益得失。
双方都没有什么纠结的点,第一轮谈判就差不多将方案给定了下来:
%的股权,从合熙基金、东江新兴科创基金手里换认元动力10%的股权。
弗尔科夫石化的这部分股权,如何从合熙产投基金及东江新江科创基金转到丁家直接控制的东盛控股以及钱文瀚直接控制的新鸿投资,则不需要曹沫操心;曹沫实际上是给丁家及钱文瀚入股弗尔科夫石化集团打了五折。
第二以是天悦投资以七亿五千万现金,从其他投资人手里收购合元动力10%的股权。
第三是天悦投资往合元动力注入十五亿资金,换取20%的股权,
并购注资完成之后,天悦投资将持有合元动力40%的股份,一跃成为合元动力的控股股东;此外以康建锋为首的创始人团持有
合元动力30%的股份,还有30%的股份则继续分散在和熙基金、东江新兴科创基金等投资机构及投资人手里。
合元动力拿到十五亿的注资,除了补充研发经费外,还计划投资建造一座新的动力电池生产工厂。
合元动力保持独立运营,独立承担动力电池及新材料的设计开发,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等关联核心技术的研发,则由合元动力与天悦工业成立联合实验室负责——
曹沫对合元动力除了对主营业务业绩、技术路线及发展有相应的要求外,额外一点就是希望合元动力尽可能将生产基地放到崇海的崇新产业园区里。
崇海制造业的基窜好、科教力量也强,但在动力电池、新能源及汽车制造等领域则要薄弱了一些,天悦还要尽可能在崇海形成产业聚集,才能更多的挖掘当地的人力、科教等资源。
虽说新海在这些方面,基础要强出一截,但新海更重视合资车企的发展,也可以说合资车的势力太强了。
天悦跟合元动力,加起来实打实也有几十亿人民币的投资落地,但在新海却得不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工业用地及税收优惠都远不及崇海给的政策。
在崇海市委书记单泽鸣亲自推动下,崇海大学还直接进行新的学科建设,以便崇海的科教资源能为天悦工业在崇海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这是在新海绝对享受不到的福利。
…………
…………
“我们在现实中驾驶汽车,一到泊车时就死盯着后视镜;行驶在拥挤的城市道路中,每天都被后车喇叭嘀嘀催着跑;汽车跨线行驶常常浑然无知;夜晚远光灯近光灯的交替;遇到交通拥堵,刹车踩得脚抽筋;过弯道时常常下意识的保持原有车速,以及驾驶过程中所遭受到的种种安全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更智能化的驾驶辅助技术避免,或者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是为了实现无人驾驶……”
天悦工业的研发及测试中心,十月上旬就搬入新址。
年前在崇海新成立的研发及测试中心,以开发智能驾驶辅助及控制技术为主,也是天悦工业明确以汽车电子信息技术作为重点突破路线的一个核心。
虽然智能驾控研发中心成立的时间很短,算上筹备期到现在都不一年,但天悦享受专利的智能驾驶辅助及控制系统,也开发出雏形来了。
虽然在郑潺原、顾藩他们眼里,系统开发出雏形算不上有多了不起的,距离技术成熟只能说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但看到车顶、车身装满雷达、摄像头、无线接收器等各种感应器的原型车在测试车道里,利用短距通讯实现初步的自动驾驶功能,曹沫、成希都感到很新奇、振奋。
当然,郑潺原说得谦虚,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