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随便从四个人中选一个出来接班就可以了。
但王潮没有那么做,他做出了一个常人很难做出,但十分正确的决定:传位给三弟王审知。
王潮这么做是有他的考虑的,现在闽地政权初创,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打理,如果想要长久稳定发展下去,必须选出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接班,而在整个王氏家族里面,王审知的能力最为突出。
王氏三兄弟父亲死的早,王潮一直把王审知当作儿子来管教,这个弟弟也确实争气,不仅性格好,能力还很突出,把位置交给他,全家人都有着落了。
还有一点,王氏三兄弟都是十分孝顺的人,当时三王的母亲还健在,三兄弟的关系很好,在王潮眼里看来,位置不论是传给兄弟还是传给儿子不都一样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啊。
安排完了一切,王潮死了。
王审知找到二哥王审邽商量:“二哥,大哥死了,要不你来接班得了。”
王审邽说:“大哥说了把位置给你,你就别婆婆妈妈的了,二哥支持你!”
王审知要的就是王审邽这句话,既然二哥心里没想法,王审知就顺利接班了。
王潮没有看错自己的三弟。王审知接班后为了避免家族矛盾,把王潮的四个儿子都封了没有实权的高官,然后继续延续王潮的施政理念,大力发展福建地区的社会经济。
从家族关系的处理能力来看,王氏兄弟要比之后的赵官家还要优秀,不服不行啊。
接班后的王审知开了挂,实行了很多开明政策,像吸纳人才、澄清吏治、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发展教育这些常规施政理念我们就不再多说了。
我们下面来探讨一下王审知身上的王气。
王审知镇压过一次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有点大,义军人数有几万人。
王审知亲自带兵去平叛,到了战场上他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自己的对手也太惨了点,他们衣衫褴褛,手中根本没有像样的兵器,这些人聚集在那里怎么看都不像是造反的,更像是一群被饿的皮包骨头的流民。
其实他们就是流民,是官逼民反的苦哈哈。
王审知知道,这仗如果打起来自己稳赢,甚至可以取得全歼“敌军”的战果,但这仗不能打啊,真打起来就会成为一边倒的屠杀。
既然不能打,那就只能对话了。
王审知主动和对方建立对话渠道,了解义军起义的始末,然后他悲天悯人地对义军们说了一句话:
“吏实为虐,尔复何辜?”
这都是贪官污吏们作的孽,你们有什么罪过呢?
他最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加之真心的安抚,劝降了这批义军,把他们安顿到家乡重新种田去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干戈息而民心定,王审知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是么是王道,行王道的人身上自然会有王气。
史书上记载王审知的治政理念是“励精为理,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使之以时,齐之以礼”,以此开辟了一个安定祥和的闽国。
在闽地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王审知开始自己的另一项施政举措:发展贸易。
智者的思想都是相通的,王审知和湖南的马殷一样,也采用铸造铅币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有两点好处,一方面可以阻止资产外流,另一方面可以为贸易的发展提供润滑剂。
王审知不仅与内地做买卖,更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用他的理念来说就是靠海吃海。
各大贸易港口迅速建立起来了,这些大港里有泉州港、福州港,还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甘棠港”,这些港口中每天都充斥着来自阿拉伯、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的商人,他们从本国运来珍珠、玛瑙、黄金等土特产,从闽地买回瓷器、丝绸等物品,福建一地贸易发展异常繁荣。
紧跟海外贸易发展起来的还有造船业,当时闽地已经可以建造长达二十丈的大船,王审知通过这些大船开展“走出去”战略,主动到沿海各国开展贸易,同时通过海路向中原政权进贡,发展和平对外关系。
在王审知主政期间,福州城得到扩建,与福州港连为一体,当时的福州已经相当繁荣,那里“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这种景致大概只能在后世宋朝的汴州才可以见到。
所以说,十国的开国君主真的都不一般,他们对我国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做出了很大贡献。
南方的十国故事告一段落,杨行密(江苏、安徽等地,其子还占领了江西)、马殷(湖南以及贵州的一部分)、钱镠(浙江)、王审知(福建)等人都在加班加点地开疆拓土,让他们先自己忙一会儿,我们现在把时间倒回公元887年,看一看这一年的朱温在做什么。
朱温最近脾气很不好,因为孙儒在和杨行密争夺扬州的时候向他求援,朱温心想借此机会染指淮南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他出兵了,悲催的是他遇到了和李克用一样的问题,路被人拦住了,拦路的人是时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