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故救国之大事,必以贤明之臣于外,伏兹亿兆,躬擐甲胄,跋涉山川,栉风沐雨,岂辞劳倦,遂起西伯之师,将问南巢之罪。”“而方今之天下,唯备操信坚瓒属当期运,备皇汉旧臣,宗室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操三公之后,济世之才也。信坚瓒,亦勇挚刚毅,微末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此皆种种,大仁大勇之士,盖逢明臣,以绝元恶大憝。”“噫吁嚱,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藜帝后,识夏庭之遽衰。然此五公于此,视死如归,昭然千古,谓之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谁云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呜呼!帝去若昨日,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不忘大君之命......”《讨董记》洋洋洒洒两千余字,印刷出来之后,其实就是薄薄的几页纸,还不如后世一篇网文随便一章的字数多。然而到了东汉之后,无数世家豪强看了爱不释手,里面的文字都得背得滚瓜烂熟才罢休。这可是大儒郑玄与蔡邕执笔写就,上面还有两人的签名印章呢。不说这内容有多好,光这签名印章就老值钱了。可惜是印出来的,若是亲笔写的原文真迹,那就更加珍贵。初平二年二月,冀州,渤海郡治所南皮县。郡守府中,袁绍脸色铁青地看着手里的《讨董记》。里面书里倒是提了一笔,只说十八路诸侯聚于酸枣,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没有贬低他,也没有直截了当地说他坏话。但这提了还不如不提。因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面对董卓的残暴,袁绍袁术等人知难而退,唯有刘备曹操孙坚鲍信公孙瓒几人勇往直前。书里没有表面写作者的态度,也没有夹杂私货批评他袁绍。可两相对比,高下立刻就有了判断。哦。你袁绍就知难而退,弃天子于不顾,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忠臣做的事情吗?什么?你有难处?那为什么人家刘备曹操孙坚公孙瓒鲍信能继续打,他们就没有难处?归根到底,还是你袁绍不够忠诚,对汉室没有尽到责任。正所谓不怕别人太优秀,就怕同行衬托地好,很多东西一拿来比较,一下子就会区别出很多意思,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来。袁绍甚至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日子,这样的风言风语估计不会少,必然会严重损害他的名望。然而他却没有办法。自己做的事情,就得承担做了这件事情的后果。“可恶。”袁绍将手中的《讨董记》撕成碎片,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凶厉,对逢纪说道:“若有一日,我捉到郑玄蔡邕这两个老匹夫,必然要羞辱他们。”逢纪抚须道:“明公莫要忧虑,这只不过是玩弄人心的把戏而已,上不得台面。真正的大世,兵强马壮才是王道。”许攸也说道:“不错,王芬不过是守门之士也,又如何能占得了冀州?待本初图取之日,天下人自然会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明主,本初切莫因为这点小事,而干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叫我本初?袁绍有些不满地看了许攸一眼。虽然大家从小就认识,多年好友,可现在我为主你为臣,老是叫我字,没有上下尊卑吗?算了。许攸现在很重要,还是忍他一忍。袁绍眼里闪烁过一丝坚韧,点点头道:“你们说的对,现在的大事是图谋冀州,夺得一块根基才是重中之重,不能因此而过于在意。元图子远,让你们做的事情做得如何?”许攸笑道:“已有七成把握,冀州已尽在手中。”“好。”袁绍大喜过望,对二人说道:“我有元图子远何愁大事不成?待我夺了冀州之日,便是尔等功名富贵之时。”“哈哈哈哈。”三人同时大笑,对光明的未来充满了展望。而袁绍就更加开心。嘴角抑制不住地泛起笑容,眼神里的光彩越来越明亮。袁家,必要在我手中复兴!............冀州邺城,刺史府。王芬脸色发黑,看着这《讨董记》,有些不高兴地对老友荀爽说道:“我虽未领兵,却也是一直孜孜不绝供应粮草,怎地郑君就只给我提了一笔?”荀爽笑着说道:“能在上面提一笔就不错了,你只是供应了粮草就名留青史,人家五公可是出生入死,连本人都差点死于战火之中才得了这个名望,你又没上前线打仗,知足吧。”一旁的辛评说道:“《讨董记》一出,五人声望怕是一时无量,以我之见,明公不若此时兴起义兵,也加入讨董之中,构筑威名,建立起一方霸业,方为上上之策。”“是啊。”荀谌也说道:“明公治理冀州以来,民富州强,富饶于天下,此番国家危难之际,正是明公出兵之时。正如郑公所言,谓之忠臣肝脑涂地,烈士立功之会。若兴兵讨伐,接天子来冀州,辅佐汉室再兴,便可谓人臣之极点已。”“千里去关中吗?”王芬苍老的脸上露出一抹憧憬,但片刻后摇摇头:“算了,我倒是有这心,却已是无这力。名闻天下的事情,就交由刘备曹操他们这些年轻人来做吧,我还是替天子好好打理这冀州,等待汉室光复之日。”没办法。王芬太老了。早在延熹九年,也就是公元166年,王芬那时候就已经是世人翘楚,闻名天下。党锢之祸的时候,王芬便名列其中,那个时候他就已经三十多岁。现在又过了三十多年,他已经六十多岁,年近七十了。脾气虽然还是跟以前一样暴躁,但一来他的军事能力不怎么样,二来他的身体越发不行,实在没法再去战场颠簸。关于这一点,华歆就曾经评价过他“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可见在领兵打仗这件事上,他确实无能为力。见到王芬是这样的心态,辛评荀谌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深意。如今王芬帐下文臣猛将还是非常多。文有,荀爽荀和荀攸陈逸襄楷周旌辛评荀谌郭图审配耿武闵纯李历刘惠等。武有,张合高览麴义等。其中大半都是颍川派系,毕竟东汉颍川确实产谋士,经常是拉一个,互相介绍,很快就能拉出一串来。但王芬手下各路文武臣子虽大多出生于颍川,派系却相当错综复杂,不能单纯地用地域来区分,而应该用这些人的志向和意图来划分派别。比如荀爽荀和陈逸这些人其实不是王芬的手下,并没有在冀州出仕,只是先帝驾崩的时候,他们因为抨击董太后与董卓废立皇帝,被朝廷通缉,因此过来投奔王芬。另外辛评和荀谌则是被同为应颍川人的族人或者朋友介绍过来,但他们却与介绍他们来的荀爽荀和等人并不是一个想法。辛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