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许秋和学妹一起研究3d-pdi的时候,非富勒烯体系8%的效率就可以称得上一句重大突破,发篇sci一区妥妥的。而现在组里有机光伏团队随随便便拉出来一个工作效率就是10%往上,甚至1113%。就连最近跟风者们发在二区期刊的工作,器件效率普遍都是8%以上的。目前的情况差不多就是811%三道门槛,分别对应普通二区,普通一区,一区顶刊。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达到这样效率的体系,分子结构要新,如果结构的新颖性一般,又没有其他亮点作为支撑,即使效率达标,到了12%也会降档。比如学妹的j3给体材料,和j2很相似,只是在bdt单元的侧链上多了一个硫原子,因此虽然器件效率达到了12%,但也自降半档,投了aem。再比如博后学姐的m-itic,是itic的变种,且idic文章已经用到了侧链修饰的方法,因此虽然投了jacs,但中稿/被拒稿的几率估计也就五五开吧,甚至四六开。尽管如此,许秋并不是很慌,因为他提前做了很多的功课。现在的他算是短暂的站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顶峰,站的越高,看的就越远,每天他的脑海中都会涌现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科研想法。许秋会先把这些想法初步筛选一番,偶尔和魏兴思讨论讨论;然后将其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提供给模拟实验系统,让模拟实验人员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反正又没有《劳动法》保护它们,自然是要狠狠的剥削了,甚至都说不上是剥削,从成分上来讲,模拟实验人员充其量就是个生产工具;最后这些数据会留在模拟系统中,等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调用出来。材料方面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试错。许秋和系统分工合作,他提供试错的思路,系统加速、模拟试错的过程。最终,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然后许秋再将合适的路径交给手下的妹子们在现实中重复出来,整理成为文章发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