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李白寻仙访道遇险记 > 李白寻仙访道遇险记最新目录

第二十章 寻仙观玉井 访道太华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昨天,李月园回家了,李白心里很是挂念。好在有高亚雷和吴指南陪着品茶聊天,心情也就逐渐舒畅起来。

高亚雷劝他说:“你看,胡县令亲自拜访你,对你很敬重的,你试着就去县衙当差吧,虽说官小,权当是你跨进仕途的第一层阶梯,为你今后的登高和升迁积累见识。”

吴指南也从旁边开导:“你看到的,这昌隆县的风气很不正,老百姓正盼着你这样的正人君子当官呢,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呢。为了昌隆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你就……”

李白站起身,嘴里不说什么话语,眼睛直望远方,像是看得很远。

高亚雷、吴指南心知肚明,这李白心高气傲的,也就不再多劝。于是就说起另外的话题,比如谈诗论文,说天地道,时不时还去书房大笔一挥,尽情挥洒。由于三人兴趣相投又有相同的爱好,话说投机,谈起诗来兴高采烈,写起字来聚精会神,常常是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有一天晚上,他们说起了神仙,摆起了道士。李白也就很有兴致的摆谈如何在干元山金光洞看到了奇观异景,又是如何地遇到了神仙样儿的漂亮道姑。还红着脸儿说了心里的秘密:“我已去了干元山好几回,就想访到神仙呢!”听得高亚雷和吴指南入了迷似的惊奇。高亚雷一时高兴,当即提议说:“你李白喜好寻仙访道,大家就去金光洞游一回,能不能又遇到漂亮的道姑仙子。”

李白就笑:“她呀,有人说她是白鹤仙子,但我不信。不过也是神神秘秘的,前不久我一个人又上了两次金光洞和白鹤洞,去了许多地方,再也没见着。真要去找,找不着。她是仙游四方,说不定能在什么地方见到她。”说至此,他突然记起:“我听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太华山那地方很有仙气,莫不是她在太华山?”

“对,我们上太华山。”高亚雷把李白一瞅,“听说么,太华山上有一口井名叫玉井,说是能看到人的前世今生,还能看到人的来生呢!”

听说去游太华山,吴指南也来了兴趣:“那地方我小时去过,正好当你们的向导,到时给你们摆一个很神奇的故事。”

太华山很高很长,南北连绵几十里。就像一座雄奇高大的天然屏幕,也象一堵被神奇夸张的高墙挡天遮道。要想从这儿去戴天山非得叫你认识它的真面目,似乎拉开云幕让你看,让你欣赏它的雄奇险峻,让你目睹它的奇妙风彩。

上山的路,有的地方只有一个毛路,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只能在树丛中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路,走的每一步都是充满了惊险。去过的人都说这地方是神仙出没的仙山美景。

李白、高亚雷、吴指南三人来到山下向上一望,山顶隆起躬着就像一个长长的恐龙背横在西天半空中。半山腰云雾环绕,映衬着山崖一颗两颗像人形的松柏树,很像是仙子腾云驾雾。有几处白茫茫的像云像石,远远看去很像是朵朵白云飘。近处细看却是一片又一片的白岩,岩下住有三三两两的人家。

三人沿着两山之间的大峡谷往里走,两边山的悬崖峭壁越来越险。朝前又走不远,已至山脚下,猛然看到太华山庞大而沉重的重心全都压在这儿。沉重的山体挤压得岩石变了形,有的压得断裂弯曲,有的挤压得岩石斜牙裂嘴,有的被挤压得突出来悬吊起,有的躬着背压驼了腰,像是实在受不了正在苦苦支撑,大有一下子压趴在地,整座山峰瞬间就要崩塌下来……。看着,望着,似乎给人一种巨大的压抑,令人可怕而胆寒。高亚雷感叹:这真是奇迹,世间少见。

吴指南却笑:“这景观在这里两千多年,别以为大山压得要垮了,其实一直是这个样儿的,就是惹人惊奇来观景。这不,千里万里都有人来。”说着他向半山腰里的盘陀路一指:“我们就要登九弯十八拐的盘陀路,记住:千万不要回头往下看,只能朝前看!要是往回看,你的脚步不敢动还好说,要是头晕目眩一头栽下去,几十丈的悬崖落到底就摔得粉身碎骨。”他虽是说得令人胆颤心惊,但李白和高亚雷不信:“你别吹,有那么惊险的!”

沿着雾悬悬的盘陀路直往上登,路道险得悬崖吊坎,脚下的路陡得只能手扒着岩壁往上爬。此时这情景真应了吴指南说的那么凶险,你自然感觉到惊心动魄,谁还敢往下看呀。爬着岩登了两个多时辰,也不知沿着盘陀路转了多少圈,终于来到一个叫天台子的地方。这平台常常是登山人歇气的地方,也是游人观山望景的好视角。一拢这平台,李白感觉心里放松,这才敢回头往下看。啊哟,这么的壮观呀!下面原本是十多丈宽的大峡谷,现在一观变成了一个夹皮沟。再看先前在峡谷里见到的打柴老人,此时已是比小蚂蚁还小。朝远处一望,风景更是在眼前直放光彩。平通河在这里绕了一个湾,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水陀,两岸山青青,河面水碧碧,一只两只打鱼船儿在河上漂。高山峡谷倒影水中,装点山水风光很像一幅天然的图画。

登上一个叫茶花坪的地方,这儿地势比较平坦,三人便坐下来歇气。李白回头问吴指南:“到太华观还有多远?”吴指南笑着一指:“你看,在那山凹凹里,多歇会儿吧,我给你们讲一个很神奇的故事,当是旅途解乏。”

很久以前,巴蜀昌隆县太华山有一户农家很穷,家中母子二人,老母体弱多病,儿子何林十二、三岁。何林人虽小却很懂事,他向母亲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该去挣钱孝敬你!”何母思虑再三,把他领到当地财主刘大怀家去帮工。

刘财主把何林打量几眼,见他年纪虽小但身体结实,心里算计着:“你能干啥?我供不起白吃饭的哟!”何母见他说推口话,忙着说好话:“能不能让我儿子替你放牛,开多少工钱,你说!”刘财主盯何母一眼,很不情愿地说:“那就试着看吧,帮我放三年牛。每天放牛顺便捡四捆柴,上午两捆,下午两捆。傍晚回来做点轻松活,早上不叫你早起,总之你要勤快。”说到此,他眯起水泡眼想了想:“这样吧,我是菩萨心肠大善人,管三顿饭吃饱,至于工钱么,三年满了一起算,给你一条牛!”穷苦人家能得到一条牛自然是知足的,何母也就答应了。

谁知刘财主是一个狠毒刻薄之人,每天鸡一叫就吼他起床,凡是下力气的活都叫他干,皮肉磨得血淋淋的。看到饭煮熟要吃饭了,刘财主时常支使他去干别的事,等到事情做完时,只能吃到浠汤簸水的残汤剩饭,有时连饭锅巴都没得剩。财主婆不知从何处端出一碗发酸发霉的狗

本章 共4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