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一堂案审了之后,胡县令收到各方面的反映,不少的人称赞他铁面无私,他觉得是得了民心,因而很是满足。但他没听到李白说什么,不知李白咋想的。
这天上午没什么公事,他与李白闲聊,首先问李白:“你家的老祖先人是?做过一些啥样的大官?”然后又问:“你祖老先人住在何地?”
李白对这些事也是知道一个大概,因为父亲前几年向他摆谈时就曾吩咐过,不能告知实情。至于姓氏,认为大唐已复国,对外就恢复了李姓。想到这些,李白就回答:“这些事父亲没说呢,我知道的,我出生就在青莲。”
胡县令微笑着,也不便再深问。接着便把话题扯到审案的问题上,胡县令叹一口气说:“这个案子很难判决,我本想都给判死刑,又怕引起上方追究,说我轻罪重判,有草菅人命的嫌疑。如果只判一人死刑,三人中谁人该领死刑?再说了,判死刑适当么,又没拉人命!李白你是本案的受害者,你最有发言权。”
李白晓得他的用心,他是拿自己做挡箭牌。近些日子来,三个公子的父母在暗中与胡县令来往,不少的流言飞语也进了李白的耳里。他本不参言的,想到这个案子也关系自己,而胡县令也就利用这一点敲诈钱财。他沉默片刻说:“如果以已之气,判他们死刑我才解恨,问题是你能给判死刑么?”
胡县令听了一愣,很是出乎他的意料,只得求请李白宽恕:“你叫本官如何判?可他们罪不致死呀!”
“既是罪不致死,可你口称都给判死刑?”李白白他一眼又饥笑:“你这前后的言语互相矛盾,当官都这样,还有主见么!”
胡县令的脸上有点发烧:“我是有主见的,不就是征求你的意见么!”
李白起身一站,“大唐有刑律的,何须我的意见去左右。”他把桌上的大唐刑律拍了拍,说:“你以往办过类似的案子,是不是都杀了头的?”
胡县令拧着胡须装起沉思的样子说:“这一类的案子本官是判过的,按大唐刑律收监关押一至三个月,给予刑杖责罚,悔罪具结即可释放,问题是这一次他们竟敢打了你李白,情形就不一样。”
李白听了一笑:“别给我戴高帽子,大唐刑律里定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换言之,在大唐刑律面前人人平等。”
“也是,也是!”胡县令看到李白终于说出了内心话,他心里就笑:我等的就是你说这话呢,好,你就看我唱戏的下一场。
没几天,胡县令升堂宣判:“本官依据大唐刑律第三百五十条,并征得受害人的意见,宣判如下:赵西、何明、周荀三人监押两个月,各刑杖五十,悔罪具结释放。”
对这个判决完全是在人们的预料中,胡县令很是高兴地说:“总算完结了案子,下一步去体察民情,你我同行吧。”
胡县令下乡体察民情并不是他的发明,是太宗皇帝贞观年间由李世民倡导的。李白随胡县令下乡,他们去了不少的乡镇,一路鸣锣开道,摆起仪仗很是威风八面。说是体察民情,实际是官场作秀,做一个亲民爱民的表面文章给上面州、郡仍至朝庭看的,抖起威风摆起架式是让老百姓知道我县大老爷的名声和厉害。胡县令要去一个地方体察,早就提前几天派出得力的官差前去联络好、组织好。首先是一路的路道要通,不通的迅速地修通。第二是一路人的吃喝玩乐和住宿,保证胡县令吃到山珍野味,品尝到地方美食佳肴。第三是要有看头,表面上说是要看到百姓富足和安定,实际是要有山水风光的游览去处。
李白一路观察看到的,他们一行人鸣锣开道缓缓而行,大老远就有快马前去传递命令:“县大老爷胡大人到,闲杂人等快快回避,乡里官员下跪路旁迎候!”接着就有十多个衙役官差在仪仗前十多丈远如狼似虎地驱赶民众。
到达一个地方,什么事情也不做,洗了手脸之后,胡县令先就是吃喝。他是独自一个人吃,其余人等只能站至两边看他吃,待他吃饱喝足之后,跟着的人才能入座吃饭。吃完之后喝一喝茶,就开始睡觉,其余跟着的人只能守在屋外候着,常常是几个时辰不醒,醒了之后由当地小官陪着游山玩水。
胡县令游山玩水的兴致很好,他常常是口不离诗,在人面前大显他的笔墨文才。见山吟山,逢水咏水,还自鸣得意地吩咐李白一一记下。有时为了提高他的威望,当着各地小官、百姓说:“你们认得么?这位给我当书童的就是大名响亮的诗人李白。”
胡县令一路之上吟的诗,全是什么“溪旁柳轻摇,水中鱼跳跃,枝头鸟儿啾,父母大人到”,“乡下住茅房,满屋鸡鸭羊,杀只肥公鸡,先给县令尝”;“当官不为钱,爱民要亲廉。百姓有疾苦,夜晚难入眠”等无聊的句子就想表现他自己。
这天黄昏时候,胡县令一行游完西坪亮洞子来到紫山脚下。看到这儿的风景很有奇特之处,他就吩咐衙役官差随同乡里的几个小官去安排吃宿,说是要在此地体察民情。
紫云山离青莲不远,李白小时候跟随母亲来这儿拾柴捡菌子。这地方山高林密,四野幽静,紫云山就像一条大鲤鱼,南北横亘犹如一道屏障,秀丽挺拔地屹立在碧波荡漾的盘江岸边。特别是夏秋季节的阵雨过后,时常是一道彩虹架在蓝天,更是一道令人赞叹的美妙风景。
李白随同胡县令来这儿,正是春夏之交的季节,满山遍坡的紫花开放,红蓝颜色混杂,把一座巍峨的紫山打扮得分外妖娆。
一些百姓纷纷上山采摘紫花去制药,说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一个当地官员介绍说:“当地百姓就靠这紫花卖钱,收入还不错。”
听了这一介绍,胡县令很是兴奋。
李白提议说:“我们也去山上走一走,访一访采紫花的老乡。”
胡县令望着高高的紫山,他就腿打软了:“算了,就在这山底下体验一下摘紫花的感受。”说着便吩咐衙役去喊几个老乡来摘紫花。
没一会儿,找来几个在家的老头儿、老太婆让他们陪着胡县令摘紫花。
却不料,一个老头儿把胡县令打量了几眼,显得莫明其妙地说:“算了,你们摘来耍的。再说,我们这儿有个风俗,叫做兔子不吃窝边草,有能耐就到山上采花去。”
另一个老太婆说:“这山下的紫花采不得,这是紫花的根基,如果采了下面的花,上面的花就会死。”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