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三字经心解 > 三字经心解最新目录

第一章 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注释:

初:初生,这里说人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质、个性,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素质和性情。

本:原本、本来。

善:善良。

习:学习,也指长时间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特性。

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格和脾气也是接近的。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环境不同,性情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心解

人性本善

作为《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关于人性本质的探讨。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就这一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就是“原罪”。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在我国儒家学派内部,主要存在三种观点:性善、性恶、有恶有善。

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证明。在《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觉得不好意思、害羞,是一种自省的心态;辞让之心,彼此谦让、谦退;是非之心,要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孟子在这里主张,天赋人性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认为这“四心”亦即所谓“良心”便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四端”。如果没有这四种心,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性恶论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倡导的理论。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性与教育、环境的关系,充分地肯定了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性问题上,王充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提出人性有善恶之分。他认为,由于先天禀气的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异的。他说:“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也就是说,人性有善有恶,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样。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可以说,两者的思想内核是相同的,只是孟子和荀子因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引发的不同思考。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还认为人性不仅是善良的,而且总是向着善的方向发展的。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正确的引导是关键。这也就是说后天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主张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化人们。这同样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观点,出自《论语·阳货》。孔子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相联系。他认为人的天性相近,只是因为“习”的缘故而有“上智”与“下愚”的分别。这里的“习”并不单指学习,而更侧重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环境”几乎可以囊括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其中,父母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前几年一则“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感动了无数国人,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只是对子女严格要求,不注意自我修养,不仅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

苟:假如。

教:教育、训导。

迁:发生变化、改变。

道:方法、规律。

贵:注重、重视。

专:专一、专心致志。

如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让人性不变的最重要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

心解

以教为先

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爱护呢?是一味的放纵,还是精心的教育?下面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初年,卫庄公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州吁。州吁“有宠而好兵”,飞扬跋扈,任意妄为。虽然也有大臣规劝庄公要注意对儿子的教育,不要一味放纵,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但是庄公并没有采纳,依旧任其胡作非为。庄公去世后,太子完(就是卫桓公)即位。第二年果然发生了州吁杀害卫桓公自立的事件。起因只是州吁过于骄奢,卫桓公就训斥了他一顿,结果州吁就逃出卫国,联合从郑国逃出来的公孙滑,集合卫国的逃亡者回国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州吁骄横好兵,闹得国内怨声载道。邻近的诸侯联合起来讨伐州吁,把他消灭了。庄公的溺爱反而使州吁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这个故事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教育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正确的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一个人形成系统而健康的人生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教之道”就要“贵以专”。所谓“专一”应该包含横向和纵向两层意思,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将学习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还要专心致志,学一样成一样,不要浅尝辄止。

我国先人很早就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天生双目失明,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除了在音乐方面造诣非凡,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本章 共5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