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三字经心解 > 三字经心解最新目录

第五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以及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亲是鲧(gǔ

),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夏伯。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就让禹的父亲去治水。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用堤坝挡水的做法,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中去。当时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他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因此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成功。在治理水患的同时,大禹还积极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他为当时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难怪孔子对大禹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认为禹王的功德是无可非议的:禹自己饮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却非常丰富,这是至孝;平常他只穿粗恶的衣服,然而朝衣则讲究华美,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宫室,所以宫室很简陋,却尽力来为农民修建沟渠,以利农田,这是厚爱百姓。孔子说了这些事实以后,再次夸赞“禹,吾无间然矣”。

公元前2070年,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改定历日称为夏历。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打破了禅让制度,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

成汤,名履,又称武汤、大乙、天乙,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商汤。商原为夏的属国之一,生活在黄河下游。他本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王室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君王荒淫无道。成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汤看到夏桀的无道,决定推翻夏朝。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个小国,后经过十一次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剪其羽翼,之后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鸣条之战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公元前1600年,汤正式建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称“商汤革命”。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也称西伯昌。他继承先人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部落。他对内奉行德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外招贤纳士,对于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这引起商纣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在囚禁期间他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即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被释放后,他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明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周武王,姓姬,名发,是周文王姬昌次子。他即位后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他审时度势,将都城扩至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内),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孟津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两年后,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诸侯,挥师东向,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开启了奴隶制社会最兴盛的时代。

夏、商、周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夏、商、周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众多小国中的一个,只是它们的实力比较强大,受到其他小国的拥护,担任主持公道的角色。儒家对这三个朝代有着独特的看法。儒家认为,尧、舜、禹的时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而夏、商、周只能算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小康社会”。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小康社会”最早的历史渊源了。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注释

家天下:把天下作为一家的私有财产。

夏社:夏王朝。古人把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称为“社”,后来“社”与“稷”合称“社稷”,代表国家。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统治。

心解

夏朝

夏朝(约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于大禹,终于桀,共有十七位统治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相揖逊”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史书上记载,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勋卓著,理应是禹的继承人,但禹死后人们爱屋及乌,拥戴了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夏王朝建立以后,夏王朝内部的贵族有扈氏反对夏启即位,启动用军队镇压了有扈氏的叛乱,才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夏启在位

本章 共15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