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了作为人的资格。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原本因为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数学,并到清华大学旁听。后来终于摘得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明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世界为之震惊。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她学习盲文,学习语句表达,还学会了说话。二十岁时她考进哈佛大学,并完成全部学业。之后,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别人帮助的残疾人。人类也少了一段奋斗不息的励志传奇。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父母、同学、老师、书本、网络、社会都是我们很好的“教师”,我们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原则、维持生活的技能等等。其中,书本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知识最为渊博的“老师”了。从199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发现乐趣。我们的总理***也积极倡导青年人多读书。他认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这么忙怎么会有时间读书呢?其实,我认为读书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积累到几部书。另外,读书要有选择,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独存下来的书。只有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
读书还要讲究方法。对于读书的方法,我国南宋时期教育家、理学大家朱熹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第二,熟读精思,切忌读书贪多。第三,虚心涵泳。既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意,也不能死守着之前的观点,不肯接受新的进步观点。第四,切己体察。读书必须联系自己,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第五,抓紧用力。时间上要抓紧,精神上要振作。第六,居敬持志。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认为读书重在求意。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最终为我所用。他进而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
读书时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摒弃读书的功利性。古人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功利性思想的体现。真正的爱书家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做了友人,将读书当做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通过和书本的交流,者获得的是更为充实的精神愉悦。从古至今,很多人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为后人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由于个人的阅历和悟性不同,因此我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注释
致君:辅助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
泽民:用自己的行动为百姓造福。
人在幼年的时候学习圣贤之书,长大以后就要行圣贤之事,对上要辅助君王,对下要造福百姓。如果做到了这些,你的声名得到了宣扬,祖先得到了尊容,也给下代树立了好的榜样。
心解
学习的目标
当今社会,人们要经过胎教、幼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教、成教这些终身教育之后,还要经历临终前的教育,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煞费苦心的“教育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曾国藩曾经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三字经》认为,幼年志在求学,长大以后,步入社会就要学以致用,将自己的学问反馈给社会,上报效国家,下为苍生造福。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意义。
古时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学习是为了光宗耀祖。“扬名声,显父母”,出自《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行孝道有始有终,孝道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孝之终”就是要“扬名声,显父母”。“裕于后”是为子孙后代积累福德,让自己的德行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水一般,一代代地川流下去。儒家思想偏重于入世,因此唐以后的读书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后、封妻荫子为理想目标,都涌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道路。
一则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给予很多青年以学习的动力。这句话出自华人首富李嘉诚。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生计,李嘉诚被迫辍学。1950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股权。1960年,香港地产业陷入低谷,李嘉诚大胆投资地产;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超过420亿美元。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2008年3月19日,李嘉诚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
本章 共10页 / 第9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