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当魂车刚刚走出未央宫,百步之外的皇城大街上,早已等候在此的长安百姓,几乎是同一时间,整齐的跪匐在地。
“皇后!”
“皇后!”
“…”
百姓们刚一跪匐下去,全都泣不成声,不断高呼着皇后,闻得百姓的泣声时,送葬的百官亲眷组成的女侍队伍,也是不由得哭喊声四起。
在其魂车之后,则是数百名未央宫的宫人,在宫人之后则是皇子公主,以及后宫的妃嫔。
在妃嫔之后,是大汉王朝的数百人文武官员。
张鸳已经崩逝数月,因为陵寝的修建,致使她的葬礼直到大汉建兴十七年的最后一天,才得以举行。
送葬队伍按照汉代帝后的严格规制进行,作为当朝皇帝,刘禅是很想出宫送送他最爱的皇后,但是按照大汉礼制,除非是先皇或者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葬礼,才需要皇帝亲自送葬。
至于皇后的葬礼,虽然礼制规格等同于皇帝的葬礼,但是也是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送葬的队伍,首先是百官亲眷,驾车与参乘都需要是当朝大臣之妻。
今日为张鸳驾车之人,就是主管内政之首的御史大夫徐庶之妻秦氏,而参乘则由主管军事的丞相诸葛亮之妻黄氏担任。
剩余的送葬的人员,主要是后宫嫔妃、皇子公主,以及文武百官,而由女眷驾车参乘送葬,也是为了彰显皇后母仪天下,规范和号令天下女性的职责。
张鸳的灵柩已经离开未央宫,在那椒房殿内,刘禅失魂落魄的看着这一座庞大的殿宇楼阁,这座宫殿,有太多他与皇后张鸳的记忆,而今天张鸳将彻底离开未央宫,离开椒房殿。
“鸳儿!”
刘禅瘫坐在木椅上,看着屋内的一切泣出声来。
而另一边,送葬队伍从未央宫一路出来,沿途的百姓皆是拜服哭泣,他们虽然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皇后,但是对于皇后这些年的事迹,他们早都耳熟能详。
张鸳,大汉贤后矣。
如今皇后因为天花崩逝,他们又怎能不痛心。
因为百姓的悲痛,还有惋惜,送葬队伍刚出甲午子巷不久,不断就有百姓拦路哭喊,致使送葬队伍前行缓慢。
百姓舍不得皇后,所以即使有百姓冲出禁卫,禁卫军将士除了好言相劝之外,也未对他们强制驱离。
平时半个时辰就能走出长安城的路程,最后整整花了两个时辰,张鸳的灵车这才离开长安西门,朝泰陵方向而去。
泰陵位于长安以西,距离长安八十里外的梁山之上,这是数月前天子刘禅亲自指定的陵寝所在地,经过几个月的修建,泰陵一期已经完成,一座宽十丈,长三十丈的地宫已经建成。
地宫的地面,墙壁、穹顶全部由水泥砖修葺,在地宫地面之下则是由厚九尺的混凝土浇筑,在地宫的墙壁和穹顶之外,也是浇灌了九尺后的混凝土。
因为大汉流行帝后合葬,如今皇后崩逝,而皇帝依然健在,为了使得天子百年之后可以与皇后合葬,所以这座地宫外浇灌混凝土,也只是浇灌了西、南、北三面,东面则空留了出来,而且此时东面还在继续施工,那是在继续修建地宫,将来将会是刘禅帝陵的地宫。
八十多里的路程,历时两天,张鸳的灵柩才来到梁山之上。
“母后!”
“母后!”
太子刘谌在皇后灵柩进入地宫之前,已经哭得险些昏死过去,一旁的汉阳长公主,此时好像已经哭干了眼泪,只是呆滞着看向缓缓进入地宫的灵柩。
大汉提倡厚葬,刘禅是穿越者,其实他更愿意支持薄葬,但是张鸳是他的皇后,他不愿让自己的皇后受委屈,所以无论是这座庞大的地宫,还是为她精挑细选的陪葬物品,他都是毫不吝啬。
金缕玉衣,这是汉代帝后的标配,至于金银珠宝那就是数不胜数,反正现在大汉也不缺钱,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汉最不缺的就是这些金银珠宝。
皇后的葬礼十分复杂,从灵柩进入地宫开始,一直到正式封闭地宫之门,足足花了整整三个多时辰,而完成整个葬礼,则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等到送葬队伍重新返回长安,已经是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正月初八。
因为皇后崩逝,大汉臣民均需要为皇后服丧,只是由于现在天下并不太平,才将服丧的时间,平民三月、子嗣一年全部缩减减为一月。
虽然刘禅很在意张鸳,但是相对于整个大汉来说,时间就是非常的宝贵的,即便是张鸳现在依然在世,她也会支持刘禅的这个做法。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三月初八。
为皇后服丧之后,大汉王朝也需要用一场大典来冲冲喜。
咚,咚,咚!
三通鼓响之后。
未央宫顿时鼓乐声鸣。
“跪!”
大殿之外,宣礼官高声唱喝,殿外广场上数百文武官员,由南至北的禁卫军,分列于广场两侧跪匐于地。
在大殿之内,两侧则是大汉王朝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在文武官员的前方,则是五名大汉的后妃,以及七位皇子公主,他们听到宣礼官的唱喝,也是整齐的跪匐于地。
而就在这时,宣礼官又一声高喝:“恭请大汉皇帝陛下圣驾!”
早已等候多时的刘禅,在一众宫女太监的簇拥之下,缓步走入大殿登上御台,等到刘禅落座之后,百官齐声高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陛下!”
百官拜谢之后,殿外的宣礼官这才又喝道:“恭请贵人张氏,进殿!”
宣礼官的唱喝声毕,礼乐接踵而至,伴随着礼乐声,身着大红华服的张鸯,在数十名宫女的簇拥之下,由大殿广场之上的红毯缓步朝大殿走来。
张鸯没有欢喜,她的脸色沉重。
上一次举行皇后敕封大殿,那还是在成都,她那时候也才八岁,亲眼看到了一场比起今日这场敕封大殿,显得低调许多的册封大典。
那是姐姐张鸳的封后大典。
她做梦也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也会成为封后大典的主角。
前面的台阶并不高,也并不多,但是她每走一步,都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