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第5纪元 > 第5纪元最新目录

72 死于征途的宿命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上。

“今灭此残虏,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则边境可永无事矣。”

朱棣把大宁和兴和、宁夏、甘肃等地相提并论,可以看出,朱棣并没有真的想要永久放弃大宁。

叶向高(明朝内阁辅臣)在《皇明四夷考》中说过,朱棣是想打算消灭鞑靼后,再恢复大宁,只是他本人猝然驾崩榆木川,于是“雄谟莫究,遗憾可知”。这属于蒙古未灭身先死,恢复大宁的后续就这么太监了。

的确,朱棣重视权宜之计忽视结构平衡,属于是一次“失误”,但是朱棣通过“广设羁縻卫所”和“主动出击”的方式,以战术上的主动弥补了战略上的被动,只是由于“后代君主缺少朱棣的雄才大略”,这才导致明朝中后期边疆出现了重大危机。

换句话说,这个锅,是后来明朝皇帝的,甩不到朱棣的头上!

跟着大宁一起回来的,还有兴和,也是同样的原因在永乐元年回迁。之后兴和就成了朱棣北征的中转站。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载:

洪武末,调大兴卫左所来守兴和,是为兴和所。至是,以兴和无援,置移镇城。所微不书,兴和必书者,弃地也。或问兴和之所以弃,曰余闻之土人云新兴伯谭某者,镇守兴和,尝出猎,守备王涣候之郊中酒,为伏虏所缚,因胁其从人乘昏呼门,守者不察,纳之,城遂陷。问其年不知,曰国初事也。今考成祖北征,每驻兴和,而所卒不复,岂以其孤绝难守,鉴涣事邪?然自是遂失兴和矣。

说阿鲁台在永乐二十年攻陷兴和所,打了朱棣的脸云云,那时候兴和连个人都没有,你阿鲁台唱戏给鬼神听是吧?

不过是永乐十九年,阿鲁台因不知名原因流窜到了兴和一带,引起了朱棣的警惕,这才有了后来的第三次北征,你还真当阿鲁台敢故意挑衅朱棣啊?

至于弃守东胜,是因为没人。这里的没人,是指没有敌人。

在明初,河套地区根本没有蒙古人驻牧,这一带就是无人区。

所以,东胜最早只是一个拱卫大同的中转站,在设立之初,它就与河套地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因为河套无人,你在一个无人区放一个卫所,除了让后世的网友看着地图上的涂色印记激动一把外,只会凭空给开中盐商增添麻烦。

东胜卫士兵的日常,就是种种地,管理民户,偶尔吹牛打屁,没了...

没仗打啊……

恰好,此时河北又缺人,朱棣就干脆把东胜挪到河北了。

就可以把河套划出明朝版图外了?

明朝没在这里驻军,那鞑子们难不成就在这里驻军了?

一个三无地带,颜色能涂到蒙古那边的?

难不成阿鲁台的牙账就驻扎在长城脚下了不成?

蒙古人真正大批进入河套,是在土木堡之变后。

在成弘之际,他们和明军玩起了“搜套游戏”,河套一直在两家之间反复易手。

直到嘉靖年间,俺答汗崛起,入住河套,不走了,这时明朝才算是“失了套”。

可问题是,这时候距离朱棣死球都一百来年了。

请问他是开了天眼了还是咋,知道后世子孙能把河套玩丢了?

关于五征蒙古,朱棣晚年对鞑靼重拳出击,导致瓦剌坐大,漠北均势失衡,最终酿造了土木堡之变。先不说这个时间线和逻辑链有多么离谱。

鞑靼被灭,瓦拉崛起,本就是朱棣想看到的局面。

因为这就是他晚年的真实战略目的,而不是维持什么狗屁的“漠北均势”!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说道:

明朝伟大的永乐皇帝所贯彻的政策,即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轻的发展中的卫拉特势力,是在他死后才见效的。

朱棣贯彻的政策,就是灭掉北元正统的鞑靼本部,而瓦剌就是他寻找的帮手。

只可惜朱棣天不假年,他的这一伟大构想,在他死后才得以实现。

这也可以看出,为何朱棣在最后三年每年一征。

他不听夏元吉劝告,不计后果的打击鞑靼,很可能就是朱棣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好了,想着趁自己活着,一劳永逸的把阿鲁台问题解决掉。

只是没想到还是没看到那一天,但他的好圣孙看到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宣德时期是明朝收复蒙古的好机会,不说类似清朝那样盟旗制度外加联姻牢牢把控,毕竟清朝有民族buff,但是明朝最起码可以和唐朝那样羁縻漠北或者漠南,但是朱瞻基对此战略失误太大。

宣德六年,阿鲁台被瓦剌各种吊打,放弃了呼伦贝尔草原,逃亡漠南。

此时,阿鲁台就在明朝近塞,并且已无法约束麾下的永谢布十营,跑都跑不动了。

这个剧本熟悉不?

西汉时,南匈奴被北匈奴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到了漠南,于是在汉宣帝的招降下,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从此成为汉朝的北方门户。

唐朝时,颉利可汗因为遭到铁勒诸部和薛延陀汗国的排挤,不得不驻守漠南,于是被李靖闪袭,唐军一战灭亡突厥。

清朝时,外喀尔喀三部因为遭到噶尔丹的进攻,不得不南下归附满清,于是康熙兵不血刃,白捡了一个漠北。

基本上都是一个路数:草原霸主遭到另一个霸主的追杀,穷途末路之际,归附或者投降中原王朝,无奈成为中原王朝掌控大漠草原的工具人。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明朝也出现过。

就是在宣德六年。

朱棣穷尽毕生心力,就是为了现下这个大好局面。

只是他有生之年没有看到,就把这个良机给到了朱瞻基手中。

汉宣帝、唐太宗、康熙帝都抓住了这个机会。

结果……

你朱瞻基干了个啥?

当时就有廷臣建议,趁机出兵阿鲁台,彻底收降鞑靼的永谢布十营。

结果你猜朱瞻基咋说的?

“乘人之危而击之,岂仁义之师。”

然后还遣使鞑靼,告诉阿鲁台不要怕,我们不会趁机打你们的,同时勒令大同总兵郑亨不准出兵。

有明一朝二百来年,如果真要说有什

本章 共4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