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大明1805 > 大明1805最新目录

第六零八章 官厂子弟与民间东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厂子弟大学毕业自己开商行,都是带着这样的想法。

“这是一个快速在官厂内晋升官身的捷径。”

朱迪镧关心的事情,与一般官员和商人关心的事情并不相同。

对于这个官厂和民厂的市场占有率比例的变化,让朱迪镧心中敏锐的觉察到了什么。

不过,林海东最后提到的事情,同样引起了朱迪镧的注意。

“官厂子弟在外创业,然后成为官厂内晋升的捷径?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啊?”

林海东马上继续深入的剖析说:

“官厂工人和管事们的孩子,如果上了大学毕业了,官厂通常会给分配工作。

“只不过这个工作必然不能让所有的官厂子弟们满意。

“很多人不满足于当个底层的办事员,甚至是不满足于当最基层经理的管事。

“所以就有很多官厂子弟拒绝分配,然后自己带着家里的资金和人脉,自己经营民间的商行工厂。

“官厂每年都会在市场上调查,寻找有潜力的民间商行和工厂入股。

“这些官厂子弟的商行,很多都比真正的民间商行做得好,所以经常能够拿到这种入股资格。

“一旦有了官厂入股,那他们就成了半个官厂管理层的身份。

“等到他们的规模继续扩大,官厂就有可能继续加大股份,直到超过五成之后就会将其并入官厂。

“那这个厂商原来的东家自己,也可以选择加入官厂,成为对应规模的经理和管事。

“官厂子弟中已经有人通过这种途径迅速跻身官厂中层经理了。

“而官厂的经理和管事,达到一定级别之后就有官身,享受和衙门官员一样的待遇……”

朱迪镧听了之后心中有了莫名的想法:

“你专门把这件事情说出来,是不是你知道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林海东看了看周围,稍微压低了声音:

“官厂子弟与官厂内部的天然人脉关系,会不会在入股和并购的调查中起到作用,这个谁也说不好。”

朱迪镧立刻觉得这个东家话里面有暗示的意味。

虽然这种事情确实不可不防。

但问题是,这个林海东你自己刚才还抱怨同行,把被官厂收购作为目标。

如果你自己完全不以此为目标,官厂入股和收购过程有没有问题,也跟你没有实际关系吧?

你应该觉得里面的问题越大越好,因为那样能皇帝官厂实力,有利于你自己的生意吧?

于是朱迪镧轻轻颔首说:

“我会留意这些事情的,不过林东家你自己,愿不愿意自己的工厂被四大集团入股呢?”

林海东听到这个问题直接摇头:

“不瞒殿下,我在这件事情上也是难以抉择……

“现在我自己多少也是一厂自主,经营和管理都是我自己说了算。

“被官厂入股之后,就得遵守官厂的规矩,被官厂收购之后,我就更是从东家变成管事了。

“赚的钱从整个工厂的绝大部分利润,变成了部分股份分红以及当管事的工钱。

“最终的实际收入肯定是大幅度减少了的。

“但是进了官厂的系统,未来的经营和本人的产业也能够更加稳定。

“不再需要担心货源和客户源,也不需要担心直接破产的问题,需要谈判的事情也变少了。

“被入股和收购的同时,也能直接得到一大笔现金资产,未来生活也是无忧的。

“所以我我拿不定主意,我的家人也对这件事情比较上心……”

朱迪镧听到这里之后沉默了。

林海东以为,朱迪镧在考虑他暗示的事情。

那个官厂子弟创业,吸引官厂入股并收购的流程,其中可能存在的腐败。

所以这时候也老老实实的坐着,忍住不动弹也不发出声音。

朱迪镧实际上在考虑的事情,并不是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腐败这种细节。

而是官厂持续入股和收购民间厂商的策略的社会意义。

过年的时候,朱迪镧和老爹讨论的时候,得知了民间工厂的东家们存在的意义。

就是给他们自主管理和收益权,让他们发挥出全部能力。

但是现在很多民间东家们投资的目的,已经变成了被官厂入股和收购进而跻身官厂管理层。

这样的事情持续下去,官厂的市场占有率肯定会不断增加。

官厂子弟外出创业,带着官厂的背景和人脉下场跟民间厂商竞争,抢占的是民间厂商的市场份额。

这个过程中不知道会挤得多少民间厂商退出市场。

然后他们抢夺的这部分市场,再被官厂入股乃至收购回去,这部分市场就变成官厂的了。

官厂的管理制度上,有主动给小规模厂商让出空间的倾向。

官厂子弟创业再被收购,就宛如分裂扦插增值一样,规避掉了这种限制和倾向。

最终官厂的市场份额……以及本身的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如果这个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可能早晚会有一天全天下都是官厂在经营了。

朱迪镧下意识的猜测,这个官厂规模的持续扩张,难道就是父皇所谓的正在积累的量变的量?

那这种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全天下绝大部分产业都是官厂经营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产生质变了?

到时候也就不再需要公共的市场,普通百姓的所有生活和需求全都在官厂的管理和供应之下。

所有人在同一个体系内工作,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也供应给所有人使用和消耗。

没有了公共市场,金钱的地位和意义也会下降,变得如同积分一样。

难道这就是父皇现在的目的吗?

但这不就是自己当初考虑过的废弃民间厂商的做法吗?

如果是的话,现在的大明朝廷和四大集团,就有力量实现这个目标。

但是父皇显然并不同意现在就去做。

那这就说明父皇正在积累的“量”,并不是官厂的经营和管理规模。

追求的质变的质,也不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