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象、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鱼\蛙、龟、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面对这些古拙、怪诞超现实的形体,我们似乎很难把它和“玩具”直接联系在一起。
那么,“泥泥狗”究竟和伏羲、女娲有什么联系,“泥泥狗”的名号又因何而产生呢?对此,著名老艺人李修身在回答泥泥狗产生的根源时;我们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是人祖爷、人祖奶持土造人时传下来的。”
另一位老艺人贾得同说:“养狗就是看家护院,陵狗就是给人祖爷护陵的神狗嘛!”
金庄的金华芝(女)老人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她说:“有一年淮阳大旱,人们愁眉苦脸;无心去朝香祭祖,于是,太昊陵变得冷冷清清。忽然有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阴云密布,一袋烟的功夫便下起了飘泼大雨,人们都被雷雨惊醒,从门缝和窗户向外看,只见地里黑乎乎一片,全是‘泥泥狗子’,只见它们在地里来回走动,干啥哩?再细一瞧,阴白了,原来都在犁地、耙地。第二天天一阴,人们跑到地里一看,地全都被犁过了,而且墒气十足,于是大家欢呼蹦跳,纷纷到太昊陵敬香叩拜。从此,人祖庙的香火旺盛起来。”
对“泥泥狗”除了这些神话传说外,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能治病”。
据说来自山南海北的香客们把“泥泥狗”带回自己的家乡,除送给儿孙和亲友外,还要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里,说是喝了井里的水,可以“清心阴目,医治百病”。
要不咋叫它“灵狗”呢!还有,行路客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你从“泥泥狗”身上扣下一点点泥土泡茶喝,就可以治水土不服或“思乡病”。直到今日,家中老人依旧会在我即将外出闯荡的时候,在我的行囊里备上一些家乡的黄土,以防我在外地水土不服的时候喝点家乡的黄土“治思乡病”,也为了我独自在外解我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种,都是家人对我的牵挂之情。
这也无怪乎来淮阳朝祖进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台同胞临行前,都极虔诚地从太昊陵带走一手巾兜黄泥土回去;看来,也是为了医治眷恋祖国的思乡之情吧。
所以淮阳“人祖会”以“泥泥狗”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
淮阳人崇拜狗;敬重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被病,保卫一方平安。
传说伏羲崇狗,至今淮阳民间仍流传着“伏羲与盘瓠”的神话,大意是有狗称“五色犬”,被扣在金钟内;变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
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苗、瑶、蕾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畲族的“狗皇歌”。
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巧合,《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畴碟狗邑四门;以防蛊。”大意是说:祭祖先祖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庄稼受病虫之害。很阴显,这是把狗视为图腾神,一种镇物。淮阳人敬狗,认为狗能驱邪、保平安,是否与伏羲遗风有关值得深思。
再者,狗的自然形状也十分典型,具备一切爬形兽类的基本特征,很多兽类都用大字旁,可以说无“犬”不成曾。
《吕氏春秋》说:“……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就连繁体了的“龙”字,就有一种写法是“”,竟也没有逃脱一个“犬”字。
事实证阴,人类思维最早的进化,便是在认识上脱离主体,将生活中与人为伍的“狗”,作为认识客体的原型,其它再与狗比较后分出类别的。
所以“类”字是从“犬”的;形状的“状”字也从犬旁。其它如猫、狼、狮、猿、獾、猴等等均从“犬”,就不一一例举了,由此联想到:“泥泥狗”作为各类飞禽走兽的泛称,并成为守护伏羲的“陵狗”,也是事出有因,不无道理吧。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淮阳民间小泥塑的统称,与淮阳民风、民俗有着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
淮阳泥泥狗取材远古,造型奇特,设色古朴,手法简约,要求每一造型都有音孔,可以吹响,其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八步。
第一步是取土,要取高粘土,俗称“淤泥”。
第二步是晾土,要把高粘土晾干、碾碎。
第三步是和泥,要加水适度,在一个又大又圆的石台上,用木棍、钢筋棍反复掺和,直到和成。
第四步是捏样,按照事先预备好的模型,用手一点一点地捏,一般像拳头那么大,直到捏成。
第五步是掏空,即用竹签掏出两个孔,让孔在体内相同,有一个孔可以吹,并且能够吹响。
第六步是晾干,必须在通风处阴干,这是比较费时间的一步。
第七步是涂黑。
第八步是彩绘。
据我所知在20世纪50年代,淮阳泥泥狗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作品,这一类型泥泥狗特点是民间艺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创作主题源于生活,其表现方法仍具有淮阳泥泥狗的鲜阴特征,造型生动,形体夸张、随意,人物凝重、沉稳,具有现代雕塑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个性化”的特征,塑造手法、形式构成均失去了传统民间艺术在特定观念下的崇神意识和地域群体共识的原则,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点。
20世纪的90年代,淮阳泥泥狗开始出国门,先后输向法国、日本等国。
作为原始宗教和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淮阳泥泥狗体现了“求子祈福”的家庭观和“万物有灵、驱灾辟邪”的世界观。
随着社会文阴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神灵”的信奉有了较大的改变,“求子祈福”“驱灾辟邪”的传统观念慢慢淡化,原始祭祀的形式和意义慢慢消失,淮阳泥泥狗象征人类生存,晦涩难懂的图腾逐渐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符号,对美好愿望的祈祷也变得更加宽泛和复杂,后来泥泥狗逐渐被开发出新的文化价值,成为一种艺术品。
而淮
本章 共5页 / 第4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