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例子。尽管它曾经在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却莫名其妙地错失了数字电话的发展良机,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而摩托罗拉并不是惟一的例子。作为一家实力超群的企业,索尼在传统电视领域的地位不容动摇,同时在其他很多生活消费用品领域也处于领先,但是它却没有抓住纯平显示器的机遇,只得无限懊恼地从三星那里购买设备。
第二,一些企业在竞争压力下进入了一些自己无法胜任的业务领域,难以从中脱身。例如,零售领域中的Km a r t和工业行业中的美国钢铁公司。
第三个原因值得特别关注。一部分企业意识到了变化的威胁所在,而且也有能力应对挑战,只是它们没有胃口消化应对挑战将带来的重大变革,于是,它们千方百计地回避变化的威胁。令人遗憾的是,包括美国的汽车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处在这样的境地之中。它们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可尽管意识到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却不愿意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快餐业的麦当劳也一度位于这样的企业之列,不过它现在已经进行了改革。
施德恩认为,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忽视了潜伏的巨大危险就意味着彻底失败。当然,处理日常挑战还是在众多企业能力范围之内的。企业的制度、人员设置和运作程序足以对大部分日常问题进行判断和处理。但当颠覆行业的巨浪袭来的时候,又该怎样做才能适应变化呢?这些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它可以是一场技术变革,像使娱乐业发生巨变的文件共享技术;它可以是一种市场力量,比如全球化或者反调节;它可以是人们对于商业行为的观念转变,例如,对于企业责任的观念改变就对一些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危机。
今天CEO的头号任务就是调动整个企业,去应对这类偶尔一现的、具有决定性的挑战。但是要准确地发现和定位这些挑战却不那么容易。正如一位CEO所说:“你永远都看不见打死你的那颗子弹长得什么样。”那些关键的信号往往容易在管理者们埋头处理繁多的非关键性事务的时候被错失。日常营运往往会分散人们对于决定性挑战的注意力。
当全球的经济迈向一体化的今天,当企业的国别色彩越来越被淡化的时候,而以曾仕强为代表的管理专家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果非要预测管理在中国企业未来的趋势的话,我认为在前面加上的定语应该是——中国式。”
中国式,美国式管理有国籍?
TCL李东生曾经说:“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在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
此话和曾仕强的论点颇有些不谋而合的味道。在曾仕强看来,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企业管理决不能照搬西方。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是集体主义,而中国是交互主义。所谓交互主义用通常的话说,就是“一切看着办。”他还以另一种说法总结道:“美国式管理强调专业性,重视专业知识;日本式管理关注一致性,重视团体精神,而中国式管理注重变动性,一切看情况。”
在曾仕强看来:“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完全学西方;管理人的方法,不能完全仿效西方。”相对于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而言,中国式管理,具有上述“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说起来都以“人”为中心,人为管理的主体,基于人的理念来组合,按照人能接受的道理来应变。所以说中国式管理,最合乎人性。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遇到质疑:难道说美国式、日本式的管理就不重视人的管理?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谈到其管理之道时就曾指出:“关键是管理人员的独立性,所以无论我提的问题多么尖锐,含义多么清楚,我都避免下命令。我们必须尊重每个人的自尊心和每个部门的传统。”
修己安人——重新检讨管理的意义
曾仕强提出的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意义可以总结为“修己安人”。简单地说,修己是基础,一切从修己开始。安人是目标。一个人只会修己不会安人,那他只配做隐士。而管理者应既会修己又能安人,修己后才能安人。
对此,来自企业界和管理者自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若只求“安人”,企业事实上是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过度注重人的感受,将会使企业付出极大的成本,牺牲企业的发展速度,甚至导致企业的死亡。
曾仕强则认为:如果企业“惟利是图”只是一味追求“效率”、“业绩”并不是长久之计。中国人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合理的地步,要是领导每天要反省自己,要想一想你这样合理不合理?你合理对待你的员工吗?你合理对待你的客户吗?你合理对待社会大众吗?你合理对待你的家人吗?这样就够了。
“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觉得其基本模式的借鉴价值不很大,由于古代智慧的抽象特点,在整合和统一管理团队上也有很大的难度,作为少数领导人的一种知识养分可以,而作为管理蓝本的可能性很小。”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发表了他的不同看法。
从管理哲学到管理实践——中国式管理需要跨越之鸿沟
从中国台湾到美国再到英国,曾仕强研究的范畴是中西方的管理哲学。而他所提出的“中国式管理”的根本和源泉无疑是来自孔孟、老庄思想等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管理哲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由于各国管理者的文化与思维有着鲜明而迥异的民族特性,因此管理哲学不一样,表现出来的管理行为也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管理是一门实践学科。”“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工具、管理实践。西方企业在第二层次非常成熟,而中国企业管理如果说有一些特点的话,也是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层次。”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一位一直参加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培训班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学到的理念,在与公司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以及中层经理们打交道时,顺畅了很多。主要是对中国人的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一些经验型和策略性的方法。但是坦率地讲,中国式的管理在课堂上听起来很容易理解,要想系统性,有步骤性地用到公司的管理中去还是有难度的。属于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而且他认为:中国式管理和公司内部推行的绩效考核等西方式方法有矛盾和不可融合之处。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