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记忆里的故事——诗词话中国 > 记忆里的故事——诗词话中国最新目录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三国过了是西晋和东晋十六国。

提起这段历史来,首先感觉就是三个字:“奢”、“色”外加一个“乱”!

三国末年,曹魏政权的权臣司马懿夺取了政权,其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继续控制曹魏政权。公元256年,司马昭病死。同年,继承其权势和地位的儿子司马炎废黜了有名无实的曹魏皇帝曹奂,建立了晋朝。历史称为西晋。

按照常理,历史上大凡开国皇帝,总有些过人的才干,不少更是雄才大略,名垂青史。秦始皇赢政如此,汉高祖刘邦如此,光武帝刘秀亦如此。不过,西晋这位开国皇帝看起来是个例外。因为,从他身上实在找不到什么过人的才干,更甭说什么雄才大略了。在我看来,他更像一个花花公子。

或许有人不同意我的意见。司马炎不是也灭了蜀国和吴国统一了全国吗,怎么他就没有了不起的才干呢?不错,司马炎确实统一了全国,但是即使没有他司马炎,那时候的蜀国和吴国还能挺下去吗?要知道,战争毕竟靠的是实力的较量。从实力上说,蜀国和吴国仅占天下七分之三,而曹魏这一方占有天下七分之四,不用说从实力上看曹魏远强于蜀吴。从治国才能上看:蜀国的后主刘禅,自丞相诸葛亮死后,他不理朝政,终日与宦官厮混,宦官用事,不亡也难;而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暴虐滥杀,人人自危,加之他好色成性,国事日非,他们当国不亡那才真是天理难容!此外,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到这时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了,长期的分裂混战,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随处可见,人民对国家的统一十分渴望。而司马炎适时地灭蜀亡吴,统一全国,套用一句俗话他不过是摘了一个落地的桃子罢了。

作为花花公子的司马炎是名副其实的。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就我看来,花花公子不外乎爱两样:一是吃;二是色。

先说吃。史书上对司马炎的吃记载委实不多,但是从他的大臣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一二。

据《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记载:大官僚石崇每邀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立斩美人。王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尝共诣崇。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着新衣,神色傲然。

对于石崇,后人印象里最深的恐怕还是他与司马炎的外甥王恺的“斗富”。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的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王恺以糯米糒澳釜,石崇则用蜡烛作炊……王武子被责,移第北邙下。于时人多地贵,济好马射,买地作埒,编钱币地竟埒,时人号为"金沟"。有如此宰相,有如此大大臣,司马炎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再说“色”。西晋立国第八年,公元272年,中书令太子太傅贺邵就上书劝谏说:“今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而后宫之中坐食者万有余人”。虽然后宫中白吃国家财政和人民血汗的不仅仅都是皇帝的女人,其中尚有大批后勤服务者,但绝大多数是供皇帝享乐的女人当没有异议。但时隔一年,也就是公元273年,司马炎下命令为他在全国选美,以充实后宫,“有蔽匿者以不敬论”。在那个时代,对于皇帝的不敬,可能就是死罪。在选拔结束之前,司马炎还下令禁止天下人婚嫁。西晋灭吴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司马炎也是迫不及待地下命令把东吴皇帝孙皓的后宫5000女人悉数调入他的后宫。

这样细算起来,司马炎的后宫人数保守的估计至少不少于人。一万五千人,是个什么概念,我查了查中国历代帝王的后宫人数,司马炎当然不是最多的,后赵石勒他的后宫人数就曾多达十万人以上,但是他绝对不少,清光绪皇帝不过一后二妃。《史记》说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但是在司马炎的面前,秦始皇当自叹不如。这样看来,花花公子这个“荣誉“对司马炎确实应当是实至名归的了。

不过,女人多了也是麻烦。司马炎就很为此伤过脑筋:我晚上同哪个妃子在一起,成了他每天必须考虑的问题。时间久了,司马炎也有些烦了。不过花花公子毕竟是花花公子,他终于有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坐上羊拉的车,羊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我就在哪儿安歇,如此一来我岂不省事?!于是乎,在西晋的后宫里,为了争宠的女人们,纷纷打起了羊的主意。为了吸引羊的注意,留下羊的脚步,女人们的门口纷纷种上了羊爱吃的草皑啊。

当然,作为花花公子的司马炎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地方。无论怎么说,结束三国纷争,统一全国是他的功绩。在西晋统一全国之后,司马炎也采取了一些可取的政策,如采取了“占田法”和“课田法“,提倡节俭、鼓励垦荒,以恢复和发展经济;稍微宽松了些曹魏以来严酷的政治环境,以收买人心等等,在这段时间也还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太康繁荣”。

但除此之外,他的其他的政策那恐怕就相当有问题了。比如他收缴了州郡的地方武装,却大封宗室,史载西晋统一或短短几年,他先后册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爵和候爵;再有他智术短浅,无力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的问题,这些为日后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埋下祸根。

司马炎的宰相何曾,就是那位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的人物虽然生性奢侈,但还算有几分见识,有一次告诉他的儿子,同样以奢侈之言——“食之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而“名留青史”的何劭,说:“国家刚刚创业,应该朝气蓬勃,才是正理。可是我每次参加御前会议或御前宴会,从没有听到一句跟国家有关的话,只是谈些日常琐事。这不是好现象,你们或许可以幸免,孙儿辈恐怕逃不脱灾难。”

历史不幸被他言中!

公元290年,“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