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滇路盘旋 > 滇路盘旋最新目录

第四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云南高原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婀娜多姿,万般优美的共和国辽阔版图上,占有相当特殊的一席之地。

在祖国的大花园中,它是一朵绚丽多彩的花朵。少数民族众多,是它最鲜明的特点。这些来自穷山荒野的强猛汉子,剽悍女郎,赶上了民族解放,世纪进化的大好时光,在**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摈弃了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打冤家”等种种恶习,相互间和睦相处,共同奋斗;为建设新型富裕安定团结基本温饱型的社会主义不惜吃苦流汗。这里的气候也令游人叫绝,东南边风调雨顺,江河流淌;西北边冰封雪盖,群山延绵。有游滇文人作赋:窒息山岭哀星月,隐匿竹林戏孔雀。冰雪玉龙腾丽江,裸傣狂欢泼水节。

因其独到的地理位置,这一方地势、森林、水源、矿藏,都富有超常的奇异景观。千万年来,吸引着无数生物在此繁衍生息。不少现今已被证实的考古学就证明,这里是地球人类最早出现和进化的地区之一。根据光怪陆离,艳丽聪颖的民间故事的丰富渊博,把此地称之为当年女娲补天时的落脚处,恐怕也不会有人怀疑。令人费解的是,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也包括动植物等一切生物),竟没有跟上人类发展的步伐。在二十世纪中叶,这个地区居然落后了中原大地达几个世纪的漫长距离。全国解放时,灾难深重的少数民族依然在封建社会,甚至于奴隶社会的压迫下苦苦挣扎。

重叠崎岖的大山,环绕着这片未开发的土地,封锁了各个方向与外部的交通,障碍了各部落间的来往。解放初期,交通最发达的梳春城昆明与下属地州市间的物资交流,多数还依靠马帮驮运。要再深入到边远的丛山密林,连马匹也难行走,就只能由人们身背头顶,一步一步搬进去了。在山林野径中穿行上下,平原地区常用的推车挑担就多有不便,所以云南人从小习惯头负重物,不要小看这方人种身材多低矮,当你亲眼见普通女娃也能背着百余斤的笆篓爬山越岭如履平地,实在不得不赞叹折服。历尽艰辛的先民们,就是在这样恶劣贫困的条件下,以其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矢志不移地创建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园。

大理距昆明约四百公里,是滇西北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王国立业之基。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数千年前就选中了这块宝地,一代一代,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改天换地的力量,谱写着可歌可泣的南昭历史,创造着繁茂绝伦的苍洱文化。

下关汽车运输总站组建于建国初期大跃进年代。公路交通,机械运输在边疆建设,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很早就在中央的全面战略上投下一记重重的砝码。尽管当时环境很差欠,力量很薄弱,下关还是被圈定为最初的运输基地,一开始仅有五辆车,十四个人,连个象样的车队都算不上。但开发者们相当清楚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他们硬是凭着这点本钱,白手起家,担负起了百岭千川的运输任务。

滇西高原山岭连绵,地势复杂,石坚土松,人烟稀少。据说本世纪初期,曾有世界一流的铁路专家到此做过实地考察,几个大鼻子洋人气宇轩昂的进来,灰不溜秋的离去,留下一句话:收效可创一流,损耗也破记录,谁能修成此道,必为铁路之父。因为这条高原铁路,每百公里平均要凿三十个隧道,建十座高架桥,且这些洞桥的长度一般都要在二三百米上下,长的甚至得上千米。再加上沿途村寨部落的落后意识,对修路采取一种敌视的抵制态度,根本没法动工。在国力憔悴,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如此近乎天文数字的巨大工程,无人敢将此事提到施展的日程上来。再加上没有合适的河道,水运也不存在。因此,汽车就是唯一实惠可行的现代化运输工具了。

三十年来,随着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飞跃步伐,边疆山区的公路也有了巨大发展。如今,省属各地州市都有了自己的大小不等的汽车运输总站或车队,下属的县区乡镇基本都通了公路。象下关这样起步较早的地区,更是今非昔比,气象万千,已成为拥有五百辆货车,二百辆客车,四千多职工,各县有分站,集运输、修理、教育、经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总站。

山区的公路基础较差,百米平直的标准路段不多,而多数则是依山而建,顺势起伏的盘山路,在没头没尾的群山中上下出没,路面多为柏油浇铺的三级标准,还有些乡村间临时路段质量就更糟糕,能有四级的简单小路,对面相遇能勉强让得过去就不错了。做为一个驾驶员,整天在如此不见人迹,多弯多坡的道路上颠簸,确是相当艰苦的。光有高超的技术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中有种幽默的说法:即使中原最优秀的老司机上这儿驾车,也少不了背若芒刺,几身冷汗。平川一放三五里,抽烟还带喷烟圈的驾驶法在这里绝对行不通,盘山路上稍一走神,不是撞山就是堕谷,谁敢大意?而这边锻炼出来的驾驶员,包括才领到驾照,行程不满千里的小青年,到中原也属于最出色的特极行列,足以应付任何突发的惊险情况。这种说法虽属噱言杂谈,却也不乏几分道理。有人作《行路》诗:

滇西路盘旋, 百岭千道弯。

仰头天地小, 凝目途无边。

岭外又是岭, 山竟有山。

崎岖通天径, 闻声不见面。

鸣笛互致意, 会友得半天。

日光林间碎, 月下鸟兽伴。

行程多艰险, 咬牙往回赶。

只愿早归家, 莫误亲人盼。

诗中豪气虽略嫌不足,实情则真诚无疑,这就是开车人的性格。干这一行的,大多不讲空话,务实敬业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崇的基本。现在改革开放,大抓生产是这样;当年政治第一,斗私批修时也是这样。年过半百的老师傅是这样;嬉皮笑脸的小青年也是这样。因为他们所干的工作,所追求的事业,就是这个性质,来不得半点虚假空套。不管跑快跑慢,眼手配合未能误方向;无论拉多拉少,身心全神更须遵条例。螺栓拧得不紧,途中就可能将车轮跑飞;油箱汽油不足,发动机肯定在半道熄火。这些全都是要命的买卖,如何敢马虎?谁会拿生命开玩笑,谁愿用灾祸做儿戏?一上车就听到师傅无休止地念叨“安全第一”,并把自己经过见过听到过的各种危险场面尽可能生动的展示出来。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可说是带血的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谁敢以技高而忽视,或

本章 共4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