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仗功大而不睬。
驾驶员的头脑一般都很简单。别看个个操纵起大车子走南闯北,眉头都不眨一下,其实他们中不少人的文化水平很低,尤其是中老年少数民族司机中,有些参加工作时就是文盲。在工会的组织下,得知不识字是不能从事这项工作的,才拼着命的学会了最简单的一二年级的文化:在领工资时能签名,而不是按手印;在派车时能读懂自己拉的是什么货,而不用随车有人押运。现在充实了大量的年轻人,情况起了大的改观。但从动乱年代学出来的,再加上长期不读书不动笔,档案中标明的“高中”、“初中”,多少也得打个折扣。
前几年车队的人们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任务,工资。前者是正统话题,啥时说都无所顾忌。后者则多有敏感,不敢高谈阔论。不过不要紧,大庭广众不许议论,就私下里心领神会;不准开口提及,就在暗中盘算。这是最实在的问题,要想不论道,除非出现了不吃不喝不穿不睡的机器人来替换。为了多得到些奖金,驾驶员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一天跑千吨公里,他们不在乎;两天吃三餐饭,他们不计较;超载一两吨,只要车子没垮就行;少睡三四夜,第二天还能跑就不怕。真所谓挣得是血汗钱,吃得是要命饭,连多点几回钞票也属大逆不道,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如今政策变了,个人利益允许私人间公开谈论了,甚至党报上也出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骇人听闻的激烈言论。就是说,有本事多跑你就跑,有办法挣钱你就挣,只要不违反法纪,不坑害他人,不做杀鸡取卵损车伤人的赔本买卖,怎么干都行。获取高额奖金,如今是正大光明,众望所归的大好事,不再象以前劳模领取一点可怜的奖金都要尽量避免在大庭广众的诚进行,好象这点钱领得不太光彩,怕遭众人的白眼。斗私批修讲无产,沾钱带物志气短。邓公理论辟新途,劳动致富向前看。连货车驾驶室在途中也可以卖票搭客了,既利用了空闲的运输空间,又方便了山区来往的百姓,双方谁不高兴?这使只看车前小世界,不管外界大乾坤的驾驶员们眼前一亮,干得更起劲了。
下关汽车运输总站在风雨中艰难运营了三十年,从县级小车站发展成滇西最大的运输中心。车辆、人员、管理、维修,所有配套的车队、车间、科室、后勤部门都基本形成。当然,在**时期,有些机构完全是出于生产形势的要求下被迫出现的,至今还处于陈旧、混乱的应急水平。八十年代以来,总站的大改革形成了崭新的生产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产值比文革前有了数倍的大翻番,各方面的翻新改造,统一规划,为建设一个设备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生活先进的新型大企业而奋斗。
新修建的总站货运大楼落成启用了!这对于终日风餐露宿,饱受饥寒的开车人来说,真是一桩天大的喜事。大楼建在市区旁边的小山坡上,与修理车间遥相呼应。钢筋水泥结构的四层楼房造型雄健。一楼是各车队的大厅和办公室;二楼是企业调动车辆,洽谈业务的各类科室的办公地点,外带一个招待所,接待过往司机与其他人员;三四楼则是本站单身驾驶员的宿舍,配有阅览室、娱乐室、教室、小卖部等。不出车的人们,晚上可在各自喜欢的场所下棋打牌看电视。楼旁的大停车场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照明保安样样齐备,真是宾至如归。无论本站长住的,还是外站路过的,无不交口称赞。
四车队所处的位置正好在大楼的中央。它和相邻的兄弟车队一样,没有多少过分抢眼的特点。从编制上讲,也同样是五十辆车,一百单八将。队长抓生产,书记管学习,钱财婚丧病,财油车管理。(注:此句的实意为,队上一切琐事,全由财务员、油料员、车管员、管理员各各分职操办。)人人都默默地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几十年如一日,就是在七十年代也没有耽误过运输任务。各项指标在十个车队中不是属一就是属二,最差时也会落在第三。自推广节油技术以来,大多数人都能认真对待,每月或多或少总要节省几十公升。在安全上,虽周报月报难免也有点小磕碰,但从不出翻车伤人之类大事故,在省交通厅也是挂了名的。一进到车队大厅里,你就可以看到四面墙壁上,悬挂着各式各样不同年代的锦旗,写的是“先进车队”,“优秀党支部”等等。
近来在这个车队里,发生了一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老队长光荣退休了,总站领导决定任命本队的易天昭为新任队长。这一块瓦片投进四队的池塘里,打起一串水漂,溅起几点水花,很快也就消失了。人们对此兴趣不大,在他们看来,谁当队长都是一个干,倒是要换了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人员可能更叫人关注。但他本人可是急得坐立不安,几天来跑上跑下,为改变这事到处找人说道。
易天昭是个老驾驶员,刚满五十岁,白族人。是本站最初扩建时,在当地招收培训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司机。他具有典型的南昭汉子的性格与体格,淳朴憨厚,诚信忠烈。初与接触,甚至还会给人一种神经迟钝,手脚呆板的印象,据说当初刚学习驾车时,连左右都分不清,差点被退了回去。不是吗?因为缺少文化知识,别人用半年学习的技术,他要用一年才能掌握;同班的学员都考试过了关,他硬是迟了三个月才领到徐本;开车后他可是第一号的老黄牛,请他上台介绍经验,必须由管理员先理个提纲,不然会脸红的;然而又不能越俎代庖,他认识的字不足以应付任何简短的文章。不过谁要想就此小看他,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从青年时单独接下一部车子开始,易天昭就象永不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转动着,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儿女的一片赤诚之心。六十年代就被评为全省交通战线的标兵。他的事迹和照片还在《工人日报》上发表过。文革中这些功劳没人提了,但他自己心中的念想永远不改——做驾驶员要是不开车,就象农民不种地一样,连饭都没得吃,还谈什么干共产主义?几十年无怨无悔,义无返顾,与车子相依为命,同山路荣辱存亡。几次“红色风暴”“革命高潮”都沾不着他的边,标兵车照样满载快跑,谁也拿他没办法。造反派密谋筹划过要狠狠斗一斗这棵“修正主义苗子”,连名目也给定下了:资本主义的黑干将。没奈何找不到他的身影,最后只得搁浅。他的任务在全队、全站总是名列前茅,有时遇上突击抢运战备、救灾物资,他更是拼上命地干,没日没夜地连轴转,车上吃,车上睡,一人干两人的活。一九八四年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他又被评
本章 共4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