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我差,你说呢?所以到了现实地步,你首先应该勇敢地承担下来,然后热情地去用心用力,有这么多人相帮,再加上你的聪明和智慧,我就不信干不好。”听他说得多轻松,好象天塌下来了,也轮不着矮子们去惊慌。
车队的老工会主席更是急不可耐,等不得总站工会批回的文件,就拉着尤振雄要办理交接手续。把几年来工会发布的文件分门别类的一堆一堆放在桌上,当面交代清楚。一年内有哪些工作要做也一一说明,做什么事找什么人都没忘掉。“上边肯定不会变的,我敢打赌。”他一次又一次地劝说酗子相信这个事实。还怕节外生枝,他甚至还和书记说好了,想让尤振雄把车门钥匙交出来。“不要说我老了,我正想开着新车出去转几天呢。”老头子一说起开车,个个不服老。
尤振雄才不这么傻等着坐这把交椅呢,而将自己心爱的新车交给他人。瞅个空儿,钻了出去,悄悄到运调科讨了张货票,来到停车场,把车夹在一同启行的几个车中间,谁也没注意,开着就走了。
一上了路,人的耳目就如同眼前的景观焕然一新,心胸有徒然为之放大的感觉,一切过去的积郁和忧虑全抛在脑后。当然,有经验的驾驶员是不会在此时过多地考虑其它事的。他们都全神贯注,专心一意地行驶。有诗为证:
一部自然动画片, 看了一遍又一遍。
一首马达交响曲, 听了一年又一年。
边境集市品奇珍, 荒山野岭熬风寒。
脚不沾地位不挪, 回首已愈三百三。
一天下来,太阳快落山了。滇西高原地区,已是深秋季节。虽说太阳还有老高,一旦收去白日的光芒,穿沟越梁的山风就可以感到有几分寒气了。五辆崭新的“东风”车来到路旁的一个小店,缓缓停下,依次安置好。驾驶员们决定在此打点休息了。
如今在山里开车,比起十年二十年前,真称得上是人间天上了。走的这路就不再只是原来那马帮踏出来的小路基础上加宽修平的崎岖道,开的这车也不是原先的洋车加洋油,还要拖个斗的旧车了。最受驾驶员欢迎的,还要算这沿途开设的越来越多的旅馆饭店。托改革开放的福,一搞经济开放、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百里无村镇的荒山里,也有人来开店了。哪里饿了哪里吃,哪里累了哪里歇。真惬意!老辈子出车必备的随身三大件:水壶、饼干、大毛毯。在这时已彻底完成了它们的应用价值,寿终正寝。
这个小店地处两山交界处,前后都是高山,它所在之地为此处山势的低谷,一个百米方圆的小平坝。离公路两三里,有个百十户的土着居民山村,纳西族,千百年刀耕火种,自生自灭,全村都姓杨。这儿地名不知从哪一辈起就唤做“杨家村”。路边有个十人的小道班,负责前后这段路的护理和维修任务,人员大部分也是从村中招聘。近年来,交通的发展,物资的流动,使小小的村子也看到听到外边的许多新事物。于是,那些比较开化的青年们也商量开了,学着外地人的样,在道班旁搭起个遮雨避日的小木棚,卖开了饭菜。因为是为路上的人服务,本地缺个精馔,少个大料什么的,都有人主动为他们去奔波。加上同道班职工多是沾亲带故的,互相帮助,利益双赢。半年多来,生意挺红火,又积累了经验,听取了过往人员的意见,再借着去年夏收的大好势头,大家一高兴,就地挖土打夯盖起了两间小屋,搭起了十个铺位,外面钉几根木桩拉根绳圈块地就是停车场,从没听说有失窃的消息,比城市的大旅馆都让人放心。时间一长,有了个模样,在路上也挂起了名,他们也学城里人取个吉利的意思,给小店挂了个时髦的大名,叫做“财茂饭店。”不过人们嫌它过于拗口,还是顺嘴叫“杨家店”。
杨家店的主人是对三十来岁的夫妇,带着个孝,是这一带最早办起路边饭店的发起人。长年跋涉在这片山区的驾驶员,谁多多少少的都来过几次。这儿人和气,饭菜也好吃,多数人都愿在此处歇脚。
男主人马小兵是上海知青,文革初期上山下乡大运动时来到这里。近几年同伴们陆续都返城了,就在他也准备卷铺盖打背包离乡时,收到弟弟的来信,告知家中老人都已去世,最近落实政策才把自己和小妹补进父母原先工作的厂里做个学徒工,总之家境很困难,城市现状也是一团糟,哥哥要回去了不光住没住处,也许连职业也难寻。上海那样的大城市里,回去找不到工作的人成百上千,有本事的大不了凑点本钱在马路边摆了摊子做生意,没本事的连吃饭睡觉还得靠父母。他看过后前思后想,干脆一咬牙就在当地安了家。女主人就是他在村里居拽的小女儿,他们相好很久了,就因为牵挂着城里人早晚要走,担心将来没法把户口办到一处而一直没有成婚。不曾想意外的不幸反倒成全了他们的大幸。
城市的知识青年的头脑多少就是比当地山民想得宽,决心在此成家立业的马小兵,自然把所有的聪明才智无一保留的全部奉献给自己的现实家乡。他想到,上海的街道都可以允许摆摊子,何况在这样的山林中,按现在允许某些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任何靠劳动致富的努力都是正路。于是他看到了路边食堂的发展远势,当这种想法对家人一挑明,从没干过这事的长辈虽不知前景如何,但他们都相信,只要是女婿提出来的,必不会有失。于是,全家人尽最大的能力帮助他办起了滇西第一家山间路边饭店。这里不用什么酒肉山珍,只要能拿出热饭热汤就比啥都好了。很快,他们的努力得到过往司机们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很受旁边护路工的欢迎。附近也有不少人跟着搭棚效仿,长时间的经营使他们探索了不少的经验。平时,还在房后开了一片菜地,没事时就精心地种植侍弄着各种蔬菜。听到前边有车辆停靠的声音,便放下手中的活计,满面笑容地来到门前,迎接外来的客人。
“师傅们,一路辛苦。”马小兵见路上一溜的五辆新车进来,很高兴,热情地走上前来。边疆的磨练,山野的痴情,早改变了他生活的情趣与追求。在这儿安了家,就地做开了生意,比起那些执意要回城的人,智商就是高几分,跑堂伺候都象专门训练过的,做什么也比山里人会支应。边比划边招呼,“请里边坐,先喝点茶。”他热情的接待着头一个下车的刘正荣,然后满有经验的打着手势,指挥后面跟着进来的车子停到相应的车位上。
所有开车人都到齐了,各人提着各人的小皮夹,说笑着朝店内走去
本章 共7页 / 第4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