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接连几天来,四队每天早晨学习都是同样的内容:改选车队基层工会组织。现任主席的老头子获准今年底退休,再不换也不行了。全队所有人员都是会员,到场就是有效选民,不用再挑挑拣拣,这前那后。可是全队百十人众,不分老少,依然那样不甚热心,也不提名,也不表态,似乎谁当都行,没有也不要紧。好在有书记许进山一力维持,这项工作才算有了长足的进展。
关于这问题,许进山也曾考虑过多次,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这回老主席又来找他,当面提出“要挟”,或者说简直就是“最后通牒”,反正退休已定,到时候就走,以后怎么办,由车队领导看着处理吧。被他这么一逼,许进山倒坚定了原先曾一闪而过的主意,决心把队上的文秀才尤振雄推出来。
这件事左思右想处处天衣无缝,他很满意。同两个队长通了通气,他们异口同声,都说没意见;再找队上的管理员商量一下,管理员是车队工会的实际干事,代理主席,工会工作的开展必须问问人家的看法。听说要由年轻人出任,他连声叫好,还说:“小青年就这点朝气可贵,要把工会的工作搞得蓬蓬勃勃,就必须靠他们。”
再下一步就是交给群众讨论通过了。四天来,许进山天天在学习会上阐述自己的设想,还把尤振雄的长篇报道《千里接车记》读了两遍。果然,大家都为队上有这么一个能干的酗子感到高兴。有一人带头举手,旁边的人们一阵风地都把手举起来。连续几天的选举,虽还难得凑齐全部选票,也不少于三分之二了,很是叫人开心。最让人愉快的是,竟没有一人反对。呃,严格地说,有一个不同意,那就是尤振雄本人。不过按照正规的选举制度,被选人好象也不在表决之列。再说这点否决票能有啥力量?大势所趋,众望难违,这件事就算基本定下了。
尤振雄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惊呆了。一再向领导和师傅们申明,自己从上小学起就不曾在班级组织任过任何职,包括小组长中队长也没干过。可没人听他的,只把那当做笑料或趣题。虽然他拙劣的讲演水平和辩解能力就很能为其论点做些侧面的论证,但人们不以为然,一笑了之。领导都鼓励他,愿他多多努力。朋友们也祝贺他,叫他不必自卑,相信他定能做好。回到家里,向妈妈述说苦衷,连妈妈也不听他的,反而夸他有出息,说帮大家多做点事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没奈何,尤振雄又来找李明波。这位宣传科科长、《运输报》总编,近来正扬帆顺风,青春得意。也就是在他的多次鼓动下,自己才写了那篇接车的报道,没想到给惹出了这么多的麻烦。本想对他发泄一点烦恼,要他去帮自己说说话去。不料人家一点也不同情,还哈哈大笑,说这是个好开端。
“不知道你怎么会有这许多的抵触情绪,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嘛。要说工会工作该如何做,我是外行。不过我想,恐怕有多半还是离不开搞宣传。平时学技术,出车搞互助,上路讲安全,回站背《毛着》。是不是?”他还满有道理的。“现在虽不提背《毛着》了,经常看看报纸,懂些时事,提高政治觉悟也还是不能忘的。我对你的要求,也可以随便些,只要常写点稿件就行,长短不拘,格式听便,原则就是每篇要有实在的内容。老同学嘛,我可以多帮你一把。”
“那些另外谈吧。咱们先谈眼下的工会主席这件事。”
“一回事,一回事。对于一个人能不能干好某件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真正有心去干。至于他的能力和经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探索、积累获得的。象我当这个科长,还不是从头开始,谁知道该怎么干?刚从大学毕业回来,干劲正盛,加上又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家的才干。一到党委报道,就要求领导把我分到合适的单位,可得知让我担任这个科长时,说实话没少流几身虚汗。我和你差不多,也没干过领导,糟糕的是旁边又缺少得力的人协助。当初要是把你放在这儿,你绝不比我差,你说呢?所以到了现实地步,你首先应该勇敢地承担下来,然后热情地去用心用力,有这么多人相帮,再加上你的聪明和智慧,我就不信干不好。”听他说得多轻松,好象天塌下来了,也轮不着矮子们去惊慌。
车队的老工会主席更是急不可耐,等不得总站工会批回的文件,就拉着尤振雄要办理交接手续。把几年来工会发布的文件分门别类的一堆一堆放在桌上,当面交代清楚。一年内有哪些工作要做也一一说明,做什么事找什么人都没忘掉。“上边肯定不会变的,我敢打赌。”他一次又一次地劝说酗子相信这个事实。还怕节外生枝,他甚至还和书记说好了,想让尤振雄把车门钥匙交出来。“不要说我老了,我正想开着新车出去转几天呢。”老头子一说起开车,个个不服老。
尤振雄才不这么傻等着坐这把交椅呢,而将自己心爱的新车交给他人。瞅个空儿,钻了出去,悄悄到运调科讨了张货票,来到停车场,把车夹在一同启行的几个车中间,谁也没注意,开着就走了。
一上了路,人的耳目就如同眼前的景观焕然一新,心胸有徒然为之放大的感觉,一切过去的积郁和忧虑全抛在脑后。当然,有经验的驾驶员是不会在此时过多地考虑其它事的。他们都全神贯注,专心一意地行驶。有诗为证:
一部自然动画片, 看了一遍又一遍。
一首马达交响曲, 听了一年又一年。
边境集市品奇珍, 荒山野岭熬风寒。
脚不沾地位不挪, 回首已愈三百三。
一天下来,太阳快落山了。滇西高原地区,已是深秋季节。虽说太阳还有老高,一旦收去白日的光芒,穿沟越梁的山风就可以感到有几分寒气了。五辆崭新的“东风”车来到路旁的一个小店,缓缓停下,依次安置好。驾驶员们决定在此打点休息了。
如今在山里开车,比起十年二十年前,真称得上是人间天上了。走的这路就不再只是原来那马帮踏出来的小路基础上加宽修平的崎岖道,开的这车也不是原先的洋车加洋油,还要拖个斗的旧车了。最受驾驶员欢迎的,还要算这沿途开设的越来越多的旅馆饭店。托改革开放的福,一搞经济开放、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百里无村镇的荒山里,也有人来开店了。哪里饿了哪里吃,哪里累了哪里歇。真惬意!老辈子出车必备的随身三大件:水壶、饼干、大毛毯。在这时已彻底完成了它们的应用价值,寿终正寝。
本章 共5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