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于新民接到尤振雄送来的稿件,欣然请他落座,边倒茶边说道:“尤秀才果真有这方面的天才,如果我要求每趟一稿,你不会感到为难吧?”
尤振雄没正面回答,指了指那篇稿。“那是你们科老丁的杰作。林中这几天掀起一阵高潮,他要多待几天,这趟没回来。”
“好哇,好哇。”于新民不介意地应道。多数人出去都是跟车回来,难得有人能在外面蹲点趴窝。他随手展开看了看,是一篇一页半的通讯,按标准稿纸计,约六百字左右。标题是《挣个压岁钱,回家好过年》,挺有新意。就快速浏览了一遍,无非是报道林区的新奇景象。近来春节将临,人工走散,车辆积压,装木受;,后来驾驶调度一起动手,解决了困难。如今的装车量已接近平时的最高水平。文中过于平淡,缺乏精练之笔,让人提不起兴趣。
同类作品见得太多,虽说它们是小报的主体,点触到各方不起眼的角落。但毕竟格式粗糙,他喜欢的是独到之笔,能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尤振雄向他讲述起林区的新事件,才渐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这些天,我们整天整天的抬木头,装车。一天能装三四车,大概能分十几二十块吧。说起来你们的人也真能熬,白天和大家一齐干,前天我的车装好了准备走,他就交给我这一篇,也没看见啥时候写的。”
送走了尤振雄,于新民再拿起稿子,反复看了两遍,觉得不好处理。可以看出,丁龙江也意识到钱的微妙关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通篇都在回避这个最敏感的论题。正因为如此,头回看着就有含混不清,题文脱节之感。但标题放在那儿,完全不讲又不行。文章的价值也降低了。要象尤振雄说的那样把什么都抖开,可能又不太好把握住。
想了一回,还是决定请示党委。那边嫌电话讲不清楚,要他立即携稿面谈。
辛书记把报道看完,又听于新民将前后复述一遍,凝眉沉思两分钟,做了批示:“很好,立发。企业以生产搞活为上,理论问题留给学者去讨论。”
“现在许多部门周转不灵,这是自解自难非常好的事例,要很快发出去,给大家充充电。宣传工作也以这方面为主题。”他放下笔后再说了几句。“要能走开我倒想下去看看。”
等于新民离去,辛书记想到春节快到了,最好能在此前进山走走,顺便慰问一下拼命奋斗的第一线职工,也了解些真实的情况。拿定主意之后,他叫办公室主任进来,传达新指示:“你安排一下,我在春节前要出去一趟,进山。离开几天,搞个实地调查。”
书记的临时出走,使老道干练的中年主任感到惊讶。他在此岗位工作有十年了。在上一任书记的手下可谓得心应手,指挥若定。自从换了辛书记,尽管他努力适应新领导的工作方法,近一年了,却还是难得默契。新书记比老书记有许多不同,事事要亲阅亲知。领导的工作日程,一般是每周由他提前安排的。对于突发事件,也都经他手统筹计划。象这样说走就走,事先没招呼,之前无暗示,又不是什么大事,从前是没有的。他提醒道:“后天有个省交通局的检查团来检查,你怕赶不回来。”
“不要紧,有总站长在。要检查的都是他主管的,我在也是多余的。”
“这一来很多计划要打乱了。”
“工作需要嘛,该打乱就打乱。计划是由人排列的,哪能一出台就成圣旨,请君入瓮。”辛书记不高兴地说道:“要你们在这里,不就是为了随时能调节计划吗?哪项轻,哪项重,哪个先,哪个后,什么不是在变化中发展的。不求变化,还要你们干什么。弄个电子计算机,自动机器人,又方便又准确。”
“你的那些事都很重要。”
“重要,书记的事,那样不重要?开会发言,别人是一般意见,书记就是重要指示;到俱乐部打球,工人是消遣娱乐,书记又是深入群众,技艺高超。什么都重要,都被你们搅乱了。不要说省检查团来,就是中央来,邓小平亲自来视察,我也得分个轻重。不然,邓小平肯定批评我:‘你的书记咋个当的哟?一边说生产形势大好,一边车辆阻塞了半个月,硬是拿不出办法来。’”边说边使用着生硬的四川口音模仿邓小平的腔调。
这番话云天雾地,说得老主任惶恐不安,无所适从。
“其它回来再说吧,你先办好这件事。关乎全站的大事,前些天都有底了。没事一身轻,我也松口气,提前过年了。对外就说我出去旅游了,别又是实地考察,听着心烦。”
第二天,最新的一期《运输报》的版样就排出来了。每个责任编辑都要过目。
新报在几位大学生中传看,每人皆有求新和成功的欲望。一拿到版样,首先急速浏览一回,是否有本人的手笔,继而看可有相好朋友的大名,相互进行一番祝贺与恭维。接下来才开始正式的工作阶段。审样有点象体**赛的评分,做得如何完美也难加一分,而稍有闪失,则这也扣,那也扣。
审稿是多样的。既审文章的政治,又审词句的结构。对于含糊的语言,生硬的论点,都要做调整。字面上有误的错别漏异字,顺手修正。《运输报》的作品来源,大体是科里人员和基层报道员对半。而最后能在报上亮相的,其比例却是八比二。可见下面人员的文化素质的低劣。实在也难怪他们,从那个动乱年代闯过来的中学生,有几年的知识空白,再加上性情桀骜,尽管在各单位算小有名气的小秀才,实际本事只有那么丁点。
这回的版样,最吸引人的要属丁龙江的那篇报道林区装车挣钱度难关的稿子。于新民给加了一大段事发的起因争执,基本平衡了文章前松后紧的现象,全文近千字,算是较长的了,因此很强眼。虽然还是没作点评,但总归展示了一件事,一件谁也没听说过的新事。
几个大学生在一起,认真的评论着这篇报道。他们多与丁龙江有口角之争,此时本人不在场,那些刻意挖苦的语言就失去了价值,所以也用讨论的口气来发表意见。
“我说老夫子的手笔真是成问题。这样好的材料,要是让我来写,非要占一个整版不可。不说别的,年底评比也要拿到上面去比一比,不得头名也要争第二,看他这个象啥样。”
“不要说没根的话。到底人家触到了新事物,听说总站领导也欣赏。要不咱们也出去转转,也去挣几个压岁钱。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