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滇路盘旋 > 滇路盘旋最新目录

第三十九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也非良计。是不是能委托一人代理,主要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与会者都赞同这个主意,易天昭也认为可取。众人接着议论了一阵,开始大家把眼光都集中在老支委安全员的身上,准备把他推出来。管理员却极力推荐刘正荣,说年轻人脑筋灵活,其他人听他说得有理,也就一致通过了。

因为不是正式的组织调动,没必要做大范围的宣传,只限于党内同志知道就行了。

刘正荣一接受支部交给的新任务,真有点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势头。几天里,不光学习搞得热火朝天,党员的组织生活也抓得有板有眼,集体教育,个人谈话,还让党员们写“保证书,”或者说立“军令状”。人们普遍反映,又有几分刚入党时的气势了。

做完了办公室里的事,刘正荣又走到旁边的房间,和没出车的驾驶员,管理人员聊一聊。因为不是正式官员,谁也不用以打官腔的姿态应付他,都是兄弟之诚,好听的,难听的,期盼的,怨恨的,什么都照直说,即使非己之有,道听途说,东捡西摸的也没啥不可。

时间一长,附近的车队也听说四车队“副书记顶正书记”一事了。但谁也没当回事,以为不过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策罢了。那位年轻人,退伍还乡,功未传扬,貌不惊人,名不上榜。无非是做点例行公事,挨到许进山回来交帐。而刘正荣真正让老支书们张口咋舌,刮目相看的,还是在一次全站基层书记的碰头会上。

所谓碰头会,是辛书记来后,为更好地开展工作,约定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一个月或两个月,由党委书记召集的学习会。主要内容是相互通报各单位情况,了解各部门的现实。顺利的进展,新出的功绩,意外的困难,反面的意见,在这里都可以无所顾忌的敞言。

这天下午,辛书记把十多个车间车队科室的支部书记请到党委的嗅客厅。

坐定之后,众人便争先恐后的谈论起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变化。按常规这是一个高潮,前个把小时发言的都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人。高潮过后,才轮到那些言谈迟钝,水平普通的支书,尽管会场的气氛渐渐凉下来了,但能给个心平气和的讲述机会也就很知足了。

坐在边角上不显眼的大沙发上的刘正荣,是头回参加这类没有明确中心的学习会。一直仰靠着没吭声。等到差不多没人说了,才正了正身子,开口道:“各家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抓不住特点,只是一味的加紧表面上的学习,少不了还要重走过去的老路。”

这类话近来经常提起,不是新鲜玩意儿,自然没有引起听者的重视。

“我觉得,研究工作的时候,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实事求是上面。就是说,不要认为我们花费了劳动,就是一种功劳。而要细心想一想,在所花费的气力中,有几分是有效的,有几分是空虚的,摆样子的。还有几分是白费的,完全多余的。”刘正荣继续说道。

辛书记听出点异样的气味来,猜想这位小青年可能会捅到什么弊端。便朝他点点头,示意他大胆说下去。在场的老支书们,有的都准备离场了,这时不得不转向陌生的面孔。

刘正荣看看大家,就把前些天思考的一些想法抖落出来。“我到车队时间不长,对书记要做的工作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反正是碰头会嘛,也不管那些了,发现一点就讲一点。只要人人都有发现,凑起来就全面了,对不对?所以,我的管见可能很片面,很偏激。”

“对,不用顾忌任何方面,讲出来就是收获。”辛书记给他鼓励。

“我要说的是车队团支部的事。”刘正荣一语点明发言的主题。“团支部各队都有,我初步调查了一下,基本上都是老大难。什么原因呢?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在车队人数不多,而驾驶员的特点又是单兵作战,行迹不定。要求定期开展组织活动是困难的,叫谁主持也没辄。若再强求发展组织,举办活动,更是没有边际的空话。”

多数车队的老支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团支部的工作可说是年年讲,月月抓,只花力气不结瓜的老问题了。久而久之,谁也没有好办法,又有人嘲弄道:“共青团,令人烦,超龄书记三十三。支部元旦发通知,凑人集会是大寒。”话虽过于夸张,却也不乏有其真实的成分。象这样几个月开不了一次会的组织,有和没有相差无几。于是,干脆把它挂起来,随便推个青年做团支书,上面有啥指令或会议全由他应付,能搞成啥样算啥样。当听到车间机关的团员做出什么成绩,支部如何优秀精干,只能遥遥兴叹,埋怨自家缺乏人才。

“车队现有的团员状况是怎么样呢?一般说来,没有正常的学习和教育,组织观念普遍淡薄。可以说,多数人早已忘记自己是共青团员了。在里在外都一样,随波逐流,再不用先进青年的标准来约束各自的行为了。包括一些以前在学校,在部队曾经相当不错的团干部,也是这样。”刘正荣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有不少日子了,其间专门找人做过多方调查,此时说出这样结论性的语言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另一方面,青年人刚上车,正是学习技术,积累经验的黄金时段,单纯鼓励他们的先进性,起模范带头作用,是不真实的,没有意义的,甚至可说是无稽之谈。”

他的分析基本切合实际,老支书们大都遇到过同类的麻烦,只是没人这等明确的提出过。有人问道:“你打算怎么改变这种半死不活的现状?”

“想过一些,但没有根本的好办法。按兵法的‘破釜沉舟’计,我考虑,与其空挂着,不如一扫光。是不是就撤消掉团组织的建制,轻装前进,抛开所有出力不讨好的事,集中精力干正事。”

这样的想法太出乎意料了。长期以来,有不少人对此感到棘手。可再到哪一步,也没有人会想到要把团组织撤掉,真可谓大逆不道,违反了正常的企业纲领。它立刻遭到没有商量的尖利责难。更多的人则转向辛书记,看他什么态度。

“不行,不行。这完全违背了党的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宁可空挂虚名,也不能撤。”几个老支书没经细致思考,就提出了尖锐的反驳。

“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接受。纯粹是信口开河。”当人们晓得这个年轻人并不是正式的支部书记,而仅是顶空暂管的普通驾驶员时,更对他的提议充满愤懑,甚至怀疑其用心是不是另有所图。

辛书记也感到意外。他沉住气,不露出任何反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