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铁窗漫记 > 铁窗漫记最新目录

头号大毒枭《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因为我们“一伙”的四个人钱和花销都是伙在一起的,无论吃饭还是其它花销。.虽然老刘的老婆经常给里面送食品,我们“一伙”的几个人也都吃了,有人吃的还很坦然。但老刘后来觉得自己上的钱相对还是少些,就干脆连烟也不抽了。老刘现在犯的绝对是死罪,脑袋说不定哪天就得搬家,其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在这种时刻老刘就因为觉得自己上的钱少些而把烟戒掉,这不仅仅是毅力,而是在人的境界、人性的层面我觉得也有令人可敬佩之处。一个脑袋不知哪天搬家的罪犯,还能如此待人处事,人性上确属难能可贵了。在外面的社会上,这也许还是一种“常态”,而在看守所里则不能说绝无仅有,可在对于那些牢中潜规则经验丰富的“老犯”们中也绝对算是凤毛麟角的事了。

评价老刘的难能可贵,这要从监牢界中一个最大的潜规则说起。号里是弱肉强食的地方,充满了大鱼吃小鱼,一茬吃一茬的现象。艰苦的环境人们都想把自己的生活质量搞上去,可“搞上去”的钱财从哪里来?靠勤劳的双手致富?别忘了,这里是牢房,牢犯们有几个是那么想的。就是有人那么恭恭敬敬地想,在牢里也根本没那可能呀。这里是坏人集中的地方,坏人们也心往一处想,无非最佳的途径就是从别人身上获取。.获取对象无疑是那些“小鱼”和“新收”,其中当然最主要的就是“新收”。牢房里“新收”总是源源不断的,“新收”时间长了也变成了“老收”,“老收”后面又来了“新收”,“新收”——“老收”——“新收”,无穷匮也,也就这么一茬一茬地吃下去。这是牢房中历经多年的流弊,也是源远流长。虽然至今我们的社会已经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了,可它在具有悠久传统的牢房中,仍然长盛不衰地延续下去。

.号里历史上就是这个传承,只要存在着“新收”、“老收”,这就是无法抗拒的。即使本篇的主人公——老刘,这位称之为“最”的重量级人物在当“新收”时曾经也没有逃脱这种历史的宿命。他在这次进入市一所前,以前还曾被逮住过一次,关押在一个区级看守所里。老刘那时已然有了现在的老婆,她爱夫心切,唯恐老刘在生活上受委屈,一下子就给老刘上了1700元。各看守所对于在押人员某些具体规定是不尽相同的,该所的规定是,个人帐上不允许有钱,上了钱就要尽快消费掉。老刘的老婆当时也不知这个规定,一下子上了这么多的钱,老刘的同号们都沾了大光。老刘说,开饭时,盒饭十盒十盒的往里进。嫌花钱的速度还慢,就红烧肘子拿脸盆装了送进来。老刘后来和我们说,当时刚进来,心情也是不佳,没有心思吃饭,堂堂1700元,他自己实际只吃了一个肘子。

小从虽然对号长他们让给我米饭吃熟视无睹,可对我的吃饭问题还是很关心的。一次星期四,又是改善生活的日子,照例是土豆烩牛肉。“安徽”又耕了一大盒牛肉给我们。饭后小从伸出四个手指对我说:“今天你吃了四块”。号里的牛肉是给牢犯们吃的,炊场里的人也是为了省事,切得往往比我们一般在外面饭馆里见到的块大一些,四块按说也不少。我当时还是知道自己是一名新收,吃饭时还是比较注意谦虚谨慎的,按说其实也完全没有超出按比例的四分之一份额。进号整整一周了,虽然“一伙”的伙食有盒饭还有腊肠火腿肠之类,但毕竟不能随心所欲,还是有点馋了。好在刘号长和老刘倒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当时我不便说什么,只好歉意地对几位笑笑。一位伟人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通过这次“牛肉事件”,以后我就更加注意了,考虑到剩下来的牛肉晚饭还要再吃一顿,虽然没有超标,虽然对“一伙”的贡献不小,但作为一个新收按这个比例吃,看来还是不太妥当。所以以后再吃,我把牛肉坚决地控制在一顿饭三块以内,而且是亦步亦趋,人家没吃第二块时,我就不向牛肉下第二筷子。既要严于律己,还要注重细节。“弯道:谨慎驾驶,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小从后来也就不说什么了。

我心里并不怨恨小从,听他说过几次他的情况后,我还很同情他。他也一样有过一段“悲惨”的新收岁月。当初他进甲四时,号里关了一帮的穷人,正闹严重的经济危机,以致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手纸都将无以为继。他一来,才解了全号的内急之急。当时的号长还不是现任的刘号长,那位号长也是立即将其纳入了一伙,而且本来“武将”出身保安队长的他,立即晋升了文官“管帐的”成了号长的副手。现在,从小从每每吃饭时的神情来看,“一伙”这个月定的盒饭,起码他自己吃的那份盒饭是他自己出资买的,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如果不是,这里面反映的“问题”可就大了。(对此监牢界最大最古老的潜规则笔者此番一“行”感慨良多,“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地作了专题研究,可参见后面《监室资源的管理、利用及开发》及相关章节,这里就不详述了。读过那些章节,可能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老刘的“伟大”之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