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阳光墓场 > 阳光墓场最新目录

第三章 劫后余生忆峥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假设奶奶当时是在荣军路一带卖瓜子等小商品,然后就邂逅了我爷爷。当年爷爷从大仙县骑着自行车长途奔袭90公里来到柳州,筋疲力尽时想到奶奶的小地摊买水,结果一不小心把小摊给撞翻了……

爷爷哪来的自行车?骑到柳州做什么?我来告诉你们我爷爷有当时最雕的职业——电影放映员(比现在搞IT的,做PHP的牛叉百倍)!车子应该是电影院的,去柳州是为了拿影片拷贝。结果把柳州妹给带回来了……

我奶奶真真是个文艺青年!我个人认为奶奶嫁给爷爷比阿莎嫁给我还要匪夷所思:一个城市妹子,跟着一个在县里放电影的工仔跑了,而且不是嫁到大仙县,是在大仙县的金鸡乡成了家。一个城市人啊,连退两级,成了乡下人,地主翻身做农奴啊……

一九六一年,作为长子的我爸出生,奶奶并没有什么一举得男的荣耀,该下地还得下地,该干活还得干活。随着六二年二叔的出生,六七年我奇葩姑姑的出生,家庭负担日益沉重,幸亏我爷爷奶奶都是精明人,养着三个孩子,日子还能勉强维持。

苦日子还在后头,惨绝人寰的文文大革命开始了,爷爷奶奶这两个文艺范儿被划定为什么成分我就不想说了,一个是大毒草电影放映员,一个以前是小商贩,你们自己想吧。

爷爷仍然要在外面风餐露宿的放电影,只是寄回家的钱少了很多。奶奶在家里喂养三个孝,不,四个,六九年我三叔出生了。还要去生产队干活,在生产队,人精不精明都是一个样,反正干一天就是那点公分,毫无悬念的,我的家族被套上了“超支户”的帽子。

对于“超支户”这一概念,别说什么80后90后,就是绝大多数的70后都是一头雾水。我虽然是1987年出生的,但我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在生产队,男劳力算一个公分,女劳力算0。65个公分,那么我家的的公分很好算:爷爷在外务工,0公分,只有奶奶每天的0。65个公分,来养包括她在内的5个人!这点公分换米糠来养5只鸡都不够啊!于是我家就成了年年欠生产队公分的超支户,等着爷爷用工资来还清,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奶奶只好拿着小板凳,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去大队部开批斗会。

屋漏偏遭连夜雨,我爸十岁左右的时候,耳朵后面又生出一个“老鼠疮”,割了又长(很像我现在的恶性肿瘤,我怀疑这是家族遗传)。家里人都认为我爸是活不了,只好打狗出门,把爸爸过继给了隔壁村的一户人家。

大家可以想象我家有多困苦了:人口多,劳力少,身体差,地位低,极端穷困。我爸曾说过,有一次实在饿得不行了,他在半夜三更下田捉“马拐”(即青蛙,益虫,那时明令禁止捕捉)。捉到一袋就跑回去煮给全家人吃,不知道是连蟾蜍一起煮了,还是马拐吃了农药,总之一家人吃完之后呕吐了一天一夜(这让我想起了黑泽明电影《红胡子》里的情节:一家人饿得走投无路,集体服毒自杀……)

可是我奶奶她从来没后悔过!她心中永远满怀希望,这世间总是福祸相倚,因果循环。有人会说她当年不嫁到乡下,或者哪怕嫁给一个老实的农民,就不会有这么多苦难了。但是我建议你们去百度搜索一下“文文柳州大武斗”:

1967年,柳州人民迎来了峥嵘岁月,文文中柳州涌现出“联指”和“造反大军”两支革命队伍,在柳江河畔反复厮杀,是拿大刀长矛厮杀吗?那就太小看柳州人了!

他们先抢劫了对方的民兵仓库,然后觉得轻武器不够味……柳州是西南铁路枢纽之一,他们又拿枪去抢了途径柳州前往越南“抗美援越”的军列,可惜不会开坦克,仅仅是把火车上的高射炮、六零迫击炮、九二野战炮、四零火箭筒、地雷、反坦克手雷都卸下来……本来拿去打美国佬的好货,柳州人民自己先享用了。两派打颁啊,从水厂打到鱼峰山、从柳钢打到柳铁,血流成河,鱼峰染赤。有一颗炮弹从天而降(估计是迫击炮),落在了我奶奶家,把奶奶以前的闺房炸得粉碎。知道什么叫幸运了吧?一定是上辈子积德,让她嫁到乡下来。那时候在柳州只能自求多福,两派武斗死了几千人,没有半分钱赔偿金的说法,人命比屎贱。

熬过文化十年,终于迎来了拨云见日的时候,先改革后开放,春风拂来百花香。电影院改革成电影公司之后,效益是蒸蒸日上,开放之风也首先吹到了电影行业,美国、日本、香港的电影开始在县城的放映厅上映,看革命样板戏看得眼角膜生茧的中国人,一窝蜂的涌向电影院,电影票一票难求,影院周边全部变成黄金旺铺,据说当时出现了县政府向电影公司借钱来发工资给公务员的奇景。

我爷爷由于业务精通,勤劳肯干,深孚众望(同时还因为放电影的骨干在文文期间死伤惨重),最终成为大仙县电影公司经理。那些嘲笑我是富二代的人现在明白了吧,其实我不是富二代,够埋汰我的,我是“富三代”!

改革后,我们家族在一年内就还清了欠生产队的公分,我奶奶也不再愿再做鸟不拉几的农活了,跑到县城来投靠爷爷,爷爷现在位高权重,怎么也能安排奶奶在电影院当售票员吧?然而没有,我奶奶自己弄了两个箩筐一张小板凳,在电影院卖起了零食,重操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我国电影行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我们家族的黄金十年,当时爷爷奶奶的收入情况如何呢:当时公务员的工资是一个月三十至五十元,而我爷爷的工资是每个月四百至五百元;我奶奶卖零食,特别是放映日本片和港片的时候,一天的交易额达到两百元左右……

锦上还要添花,我那虎叉老爸得了老鼠疮竟然没死,他的继父继母不知道去哪找了土郎中寻得几味偏方,给他外敷内服了几次后,竟然不再复发(让现在医科大的名医们情何以堪)!身残志坚的爸爸还报名参军,竟然被录取了!

在广东花县某部队锻炼了几年后,爸爸出落成一位健壮、英俊、潇洒、有型、文艺、时尚、新潮、前卫的改革开放新青年。我绝对不是在堆砌形容词,听说1985年爸爸退伍回家的时候,从广东带回一台超大超炫的录音机,有30厘米高80厘米长的规模,上端还嵌有几盏跑马灯……一调大音量,声音震得左邻右舍都遭殃。别人家不服,也去买了录音机,但是跑遍整个县城,甚至跑到柳州,也找不到一台有我家这台一半大的录音机……这还不时尚、新潮、前卫?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