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今生不应有恨 > 今生不应有恨最新目录

第一百零二回 人生何处不相遭逢 民间哪朝能免哀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上了飞机,白琅打开行子,原来是是小巧玲珑的蛋钟。.这玩意在中国几乎见不到。

蛋钟这玩意很能说明德国人的伟大的刻板。德国人发现,煮蛋和煮菜很不一样,蔬菜在锅里炒煮,不一会颜色便由青绿变黄,但是煮蛋不一样,肉眼看不到蛋壳随时间在微妙的改变颜色。认真又善于思考的德国人就研究起来,发明了蛋钟,精确地控制煮蛋的时间,不像我们国人煮蛋,“蛋煮得差不多了,熄火。”

蛋钟早先是机械的,后来发展到电子的。绿娣送给白琅的是电子蛋钟,掌握时间更到位。

为何绿娣要送他蛋钟?仅仅是掌握时间?正如痴情的女人,爱赠送男人袜子,自有其隐喻。

邻座一位女人,对小而美的蛋钟也很有兴趣,便问是什么?白琅侧过脸,见是一位同样小巧的中年美人,中国人的脸型。白琅便尽其所知,当起蛋钟的讲解员。

“德国人本身就是个蛋钟。德国的鸡蛋有身份证,消费者能知道每个蛋的户口和出生时间。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德国的制造名扬天下。我祖父那辈的人,就知道德国的东西好。”长相好气质高雅的女邻说。

白琅认真听着,这是对人的一种敬重,对有气质的女人,有修养的男士,不敢轻慢。

“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高,同德国人的认真和精细有关,这种精神也是国家的软实力。”白琅说。

“我们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我大姑家住上海,就在一号线旁边住。大姑父是搞工程的,他就很佩服德国人的设计思想。一号线路上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有三个上升的台阶,进入地铁,先登三台阶,再下行。这个看似简单的三台阶,却有着对地铁大环境的考虑。上海地处江南,临黄埔江,夏天多暴雨,容易形成内涝,三个台阶就是防止雨水倒灌地铁。但是二号线的出口就不是这样的,国人设计的,容易暴雨倒灌。不知道为什么不学习德国人的设计?”

闲扯了一会,女邻便不再絮语,她不是那种开口就止不住嘴的贫舌妇,这就是一种修养。

白琅已经名符其实升至为成功的画家,他已具备比较强劲的气场,从容的打量着她,见女邻在聚精会神的看一本书,有时会意一笑,笑的时候很有感染力。可能看累了,她靠在座椅背上闭眼休息。白琅想看一下她看的是什么书,可是书包好了封面。

这时,一位同样不俗的挂大耳环的女人,从后边的位置上拿来一件外套,轻轻的盖在白琅的女邻身上。白琅用手势对耳环女表示,他能不能看一下女邻的书?她表示可以的。

白琅翻开书,书名是《别情钩沉》,勾出的是情场别样逸事。有历史学家陈垣同他的女学生、秘书刘乃和的老少恋,徐悲鸿同他的女学生孙多慈的恋情,李鸿章的孙子李广平同女生的恋情等等。

《别情钩沉》文笔隽永,语言如珠串,可读性强。选入的男女另情,悲情甚浓,几乎大都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好花从没有结果的。文字中透出淡淡的忧伤,就像白琅女邻眼神中的忧郁。

《别情钩沉》中的男女主角,对于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情事,几乎都密藏心底,同躯壳一起进入坟墓。其中女学生文树新同教师Y先生的生死恋,可说是凄惨。私情幽会中诞下一女,不幸文小姐十八岁在苦苦的思念和病中夭亡。自从文树新同Y先生相爱,她就详细的记下其感情,厚厚的爱情日记,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在文小姐死后,得以披露。《民国少女日记》,曾经分风靡于社会一时,但时过境迁,虽不能说终结但也就沉没于时光的海底。

风靡一时的也注定是下沉。

《别情钩沉》将这些曾经沧海的别样男女真实缠绵的生死情,集中在一起,也却能令人深思。作者的用意何在?是赞美或是警世?是遗憾或是鞭挞?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

掩卷于《别情钩沉》作轻轻的太息时的白琅,听得有柔软的轻轻的铃音般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喜欢这本书吗?”

白琅知是女邻在说话,扭过头一笑:“这样的书,书店里很难见到。”

“看来,您是书的知音人,请问您故乡何处?”

“不敢。父亲生于霸王别姬之地,母亲生于尾生抱柱之处,父母谋生落脚在国共逐鹿中原最大战役之所,也就是我出身所在地。因此,这三个地方我都视为故乡。”

女邻莞尔笑了:“这三处都是多情之所。项羽是多情将军,尾生是为爱而死的痴情人。国共其实是分不开的情仇双方,历史还得逼请双方握手。你所言的三个地方构成斜三角,孔子、项羽、刘邓,牵住三个角,角内大片山水,是人杰地灵之所啊。”

白琅不由得一惊,他遇到的生熟之友,问到他的家门,常以上述方式答之,很少有人能这样完全回答。可见女邻是个中国通。中国人能过中国通的并非很多!

“再请问,您出生地有所大学,大学内有位文学教授,名艾椿,知道他吗?”女邻披上她的女友的外套,高空略有些寒意。

“当然知道!”白琅点头,“他是位值得尊敬的学者、教授。他的学生对他有好评,自然也有恶评,指责他有些乱七八糟的人生故事,但是几乎所有的成功者,谁不是从乱七八糟中爬过来的?”

女邻眉毛一杨,她想这位旅途近邻出言不凡,多了几份看重。她从坤包内取出一份打印材料,交给白琅。白琅看标题是:傅钧山生平。

“傅钧山这人,在家乡被誉为清官,他虽不过是副市长,但他青史注定留名。凭他的爱民如父母,他被市人大代表的选票推上副市长位置,因为他分管环境绿化,在他任上,绿化率提高了22%,被誉为绿化市长。退休以后,他挡住身藏炸药的歹徒,与歹徒同归于尽。他不是靠宣传、靠鉴定、靠决议、靠悼词留名,靠这些手段也留不住名。历史如大浪淘沙,淘去了不计其数的庸官,留下的是真真的好官以及可恶的祸国殃民的官僚。”

看完《傅钧山生平》,白琅表示了上述看法。白琅觉得写的不错,不是泛泛而谈,有具体的细节。一定是比较了解传主的有相当文字水平的人写的。

“写的不错,作者是谁?”白琅问。

“就是艾椿教授。”女邻说,“因为傅钧山壮烈而亡后,不少老百姓自动写了对傅钧山这位父母官的回忆文章,寄到了市报。市报总编一向视

本章 共5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