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学生言行、表情等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综合教研组长说道。
……
看到大家热烈地讨论,陈卫红欣慰地微笑起来。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共识,调整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把重点放到关注学生的学上,认真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找准几者之间的结合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会后,赵奎把讨论记录进行了整理,拟订出“潭定乡中学优化课堂实施意见”,从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设计的改进、课堂标准、教学监控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决定从十月开始,各教研组内部开始“人人一节研公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十二月份每组推荐一位教师出来,代表本组参加全校性的课堂教学竞赛,学校为此将进行专项奖励。
“陈校长,虽然大家基本明白了优化课堂的道理,但对于具体如何操作,却还是不大明白。老师们建议,希望你先上一节示范课给大家看看,行吗?”赵奎征求陈卫红的意见。
“好,我就先开个头,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陈卫红明白赵奎转述的“教师建议”中所包含的内容。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陈卫红分别在初三的两个班连续承担了两节公开课,全校教师分成两批观摩了陈卫红的课堂教学。
陈卫红的课堂设计与操作,不是按照知识主线,而是分成师生活动两条主线来设计的:
教师活动的基本流程包括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部分:课前,钻研课标教材、分析学生、挖掘资源——设计、修订、完善导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课中,引入新课——介绍学习目标——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巡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并点拨、帮助——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全班交流——指导学生及时练习并巡视检查——反馈、评价及时练习情况——(多轮循环)——组织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公布当堂检测答案——指导学生小结整理、画出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查找存在的问题与疑惑;课后,针对学生“及时练习”、“当堂检测”的完成情况采取个别辅导、集中评讲等方式解决问题——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反思课堂教学修订导学设计——撰写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的基本流程为:课前,根据任务、要求、提示进行复习和预习——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包括复习回顾、尝试学习)——上交课前学习作业——领取批阅后的课前学习作业——根据批阅情况相互讨论或请教老师,纠正错题;课中,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完成相应任务——合作探究——完成相应任务——小组内展示交流——全班展示交流——完成“及时练习”——小组内订正或听教师分析订正——循环——完成当堂检测——对照答案自我批阅——同组互助纠正错误——小结整理画出知识结构图——小组或全班交流并修订完善知识结构图——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整理反馈;课后,回顾、整理学习的内容——请教同学或教师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下节课的课前学习。
观摩了陈卫红的课堂,大家觉得有些意外,更有些茫然:课堂上,老师居然可以不讲?那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老师讲了,甚至反复讲多遍学生都懂不起、记不住、学不会,现在讲得更少甚至不怎么讲,学生能够学会吗?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学生能够学会解题技巧吗?
可是,从临下课时的当堂检测来看,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老师们更加疑惑起来,开始了议论:
“可能是为了公开课的缘故,提前把题给学生做了的。”
“这种做面子的所谓公开课,是课前做足了功夫的。”
“我讲了好几遍、让学生反复练过若干遍,学生都还是不会。如果这么轻松地就把学生教会了,那教书岂不是太容易了?”
……
不过,也有几名老师对陈卫红的做法表示赞同:“我觉得陈校长这课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讲得再认真分析得再仔细,学生不听或者听不懂,还不是没有用。既然我们原来那方法自己累不说,学生也累,效果却不好,不如试试他的做法。”
“我觉得陈校长的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好。我想起了家里喂鸡的情景,把鸡抓左将它的头按到米堆里,鸡挣扎着不吃。反过来,如果把鸡敞放到地主,把米扔到上,鸡反而会争抢着去吃。”这位老师学会了陈卫红“讲故事说道理”的技巧。
“我也觉得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就是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还有,让学生学了一个知识点后,马上通过练习进行巩固这点,我觉得很好。”
……
下午放学后,赵奎组织了对陈卫红这两节课的评议活动。陈卫红有意先不露面,以便让大家更充分地发表意见。
估计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陈卫红才进入教室,对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教学流程进行了说明,结合着介绍了自己对学习的认识与思考,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优化课堂的实践探索中。
渐渐地,在陈卫红、赵奎及几位教研组长的引导下,大家开始思考、讨论自己原有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以及优化自己课堂的一些措施。
可是,过了几天,陈卫红发现老师们的课堂几乎还是老样子,就连在讨论时积极表态要改进、要优化课堂的教师,也没有什么行动,其课堂也没有什么变化。
陈卫红开始调整工作重点,主要精力用于跟踪课堂,并在课后立即与老师们进行个别交谈,晚上或空闲时,翻阅书籍认真研究。
一个多周下来,陈卫红基本弄清了老师们消极对待改革的原因。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意无意地会逐渐摸索和积累出一套自己“得心应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套东西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天长日久的循环使用,教师会据此形成比较固定的认识与习惯,有些还因此产生优势心理动机。现在,陈卫红倡导的优化课堂行动,要求教师摒弃原来的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改掉旧方法开始新行为。于是,自我否定的失落与痛苦,面对适应新方法的挑战,使教师产生不适感,认识与观念上不能接受
本章 共4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