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以前也讲过,“没有找到”和“找到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同样的两组词在顺序颠倒以后,就有了很大的差别。所谓“没有找到”,就是自己去看了,而没有找到。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却不能确定其不存在。因为世上有很多不能找到却客观存在的东西,如宇宙辐射、电磁波等等……由此可知,没有找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找到没有”,却是一清二楚地看到它不存在,我们所找到的结果,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存在。
看到这里,我兴奋地拍了拍我的大腿:太绝了!这个比喻太绝了,简直妙得不要不要的。“没有找到”与“找到没有”,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与开悟前后状态的对比,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精确的语言,简直就是数学公式般简洁而美到极致的概括。没有比简洁更美好的东西了,我以学习易经的经历来保证,古人一句最美好的话是:大道至简。
当然,如何达到这种心静下来看的状态,也不是随意就可以完成的。但是,这位上师却把如此空妙的东西,讲得很具体。
他说:“修习的方法,就是心静下来后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只有这个办法,除此别无他方。在此时此刻,其他所有的办法都彻底失灵,派不上一点用场。之所以我们之前我们要通过听经闻法、修加行——积资净障、祈祷上师等等来做准备,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有的加行,都是证悟空性的前奏。如果通过别的办法也可以证悟空性,那么加行等等不修也可以,但事实证明,只有打好加行基础,才能最终证悟空性。”
加行,他只用了两个词来概括,所谓“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其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积资,所有的功德的积累,以及学佛的条件的形成,都算是积资。比如过去道教修行中,讲究法侣财地四要素,这也算是一种积资。所谓净障,除了严守戒律以外,也要培养自己的平等心、菩提心,以平等慈悲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发心基础。
当然,里面加了祈祷上师,我不知道机理是什么,反正,以文大姐他们的说法,上师,对自己的修行,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必须遵从,甚至迷信。
接下来的文字,介绍了修空性的过程。
修空性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胡思乱想、杂念萦绕的层面。这个层面是可以跨越的。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有时会头脑非常清醒,即使坐一、两个小时也没有太多的杂念,感觉很轻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抛开了第一个层面,而直接进入了第二个层面——阿赖耶识的层面;抛开阿赖耶识,就是第三个层面,也即心的本性。
我以前所学所修,只是到达了这上面描写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我几乎要到了,就是那次法会上的经历,结果还是没有到,只是一种接触到自身无明的本相而已,与阿赖耶识还没接触上。更别说第三种层面了。
这位上师最好的教育方式就在于,他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初学者的感受上讲的。如同小学老师,让你先学会用手指头,学十以内的加减法。下面的内容,就很像手把手教我们数数一样,简单而直观。
如果大家以后打坐的时候有一点轻松、舒服的感觉,也千万不要去执着它,而要把着重点放在有没有“悟”字上面。如果有了“悟”,则即使没有证悟大圆满,但至少也肯定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如果还没有接触到空的层次,只是感觉心无杂念、宁静安祥,就算不上是什么证悟境界,只是阿赖耶识而已。
证悟这个境界以后,还算不上是大圆满之类的境界。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不是大圆满修法,那是什么修法呢?这只是中观的修法,但在中观修法当中,它又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而是与切实的修持密切相关的实修窍诀,这都是我在上师那里学到的。
有一部非常着名的经典——《现观庄严论》,作者弥勒菩萨在该论当中,将自己在释迦牟尼佛座前亲耳听到的大乘空性修法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在该论第四品当中所讲的不执着外境,要证悟外境的空性;第二种,是不执着自己的内心,要证悟内心的空性。整部经典的精华,就是这两句话。在这两句话当中,涵盖了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经典——《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八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直至最简略的《般若心经》——的修法。
在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等的时候,就是要去思维,那时就必须要有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念头,但在这个空性修法当中,就不能再进行思维,而要放下一切念头。
我再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两种空性修法的要点:第一个修法,是要进行观察思维的;第二个修法,则不能有任何的思维,这有点类似于禅宗的修法。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修法,在大手印等修法的关键时刻,都会集中到这个修法上来。
原来,这位大师,也是很了解禅宗的,他所说的,与我体会的,简直是一个结论。有一种修法就是让你按思路去想。还有一种,就是什么都不想。其实掌握起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体会,以及上师及时对你进行帮助。想靠自己的小聪明,觉得自己看了点书,能够打坐几小时,就可以了,简直太可笑。估计有这种思想的人,不仅小学没毕业,或许入学资格都没取得过。
他对第三种空性的修法,开场白是最简洁的。但这也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修法。
第三种空性的修法,是有思维的修法。
如果心静下来了,也去看了,却始终没有空性的感受,此时又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要回到起点,像原来一样去思维。在这个修法当中,不是去思维心的来处、去处等等,而是要去观察心的存在之地。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我有一个存在的心或者精神,则肯定应该在我肉体的外表、内部,或者外表与内部的中间,而决不可能在外面的墙壁上、桌子上、花瓶中,因为精神和肉体的综合体才叫做我,既然作为构成我的一部分的肉体在此处,那么,作为另一半的精神又怎么可能在毫不相关的墙壁上呢?所以,我的精神或者心一定是在肉体的内外。如果在我肉体的外表、内部,或者外表与内部的中间都不存在所谓的心,那它就应该是无生无灭,根本不存在的。
在判定出这个结论以后,我们就开始去找。如果心在肉体的外表、内部与中间,那又在外表、内部与中间的哪个地方呢?心所依附的外表、内部与中间本身究
本章 共4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