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
几天后,新兵们完成了选拔。谢宝的连队顺利的全部通过了精锐旅的考核,都进入了二旅。成为新兵营中唯一一个全体连队都通过选拔而进入精锐的新兵连。副连长谢宝也被提升到了上尉连长。
七月五日,穿越众们在洋浦新兵营召开了盛大的授旗和授衔仪式。军队中除钱德水的独立团没有公开参加,其余部队悉数参加。此次授衔仪式,将给325人晋升军衔上尉以上军衔。朱兴霖以军委委员长的身份,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讲演稿,基本上都是官话通篇,没有营养。王卫国也作为副委员长发表的演讲,但显然王卫国演讲就更深入一些。多年的政委生涯不是白干的,党的那套政治思想工作报告,在这个时代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虽然穿越众们反响不够积极,但本时空的新兵们,还是感动极深。军心顿时大振,战斗力显着增强。
授旗从两个精锐旅开始,然后是第一师,第二师,海军陆战旅,炮兵部队,两个保安旅,特战大队等主官依次上都主席台接受了朱兴霖的授旗。整个仪式进行了一个上午,会后就是全体会餐。穿越众们还特意给新军们准备了米酒。
第二天,各部队开赴驻扎地。精锐旅第一旅的驻地在洋浦港;第二旅的驻地在詹州市;海军陆战旅驻地临高县;第一师驻地是海口市;第二师驻地东方市;炮兵部队驻地洋浦港;特种大队驻地洋浦港南五十里处的一处秘密培训基地;保安旅将在新兵营短暂整训,然后各部分散到各地驻扎。个部队开始整训工作,他们将在明年四月前完成全部整训,武器装备也将在这之前全部装备到位。
几日后的洋浦基地,朱兴霖办公室内。今天朱兴霖自己将整理一份资料。信息室的穿越众已经把朱兴霖需要的一些资料都放到了他的办公桌上。资料都是一些在这个时代叱咤风云牛人的。朱兴霖当然不会无故看这些资料,他是有想法的。距离他北上南京出发的日子只要七天时间,目的当然也不只是带队深入敌后侦查敌情那么简单。
朱兴霖的想法是要,尽一切可能接触到本时空的一些名人。特别是南明期间的名人,想办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先接触上,进而建立一些良好关系。能为我所用者,尽力争取。不能者,也要先认识一下,混个脸熟。朱兴霖的想法是,明年四月攻略南京后,急需人才。而穿越众内人员有限,有才华的人员虽然不少,但大部分人还不能担当重任。特别是对古人的关系上,还需这些古人来起作用。
起初的南京政权,也要靠古人来撑起。而江南地区人才辈出,要是放任不用。可以说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些人当中虽都有书生之气,但不乏有很多人有拳拳报国之心者。但奈何南明政权的腐朽,不是英年早逝,就是就此沦丧,沉沦下去,做起了隐居居士。
朱兴霖打开第一份资料是当代第一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资料。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着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着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东林党人。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明朝此时处在满洲建虏清、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重满洲建虏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後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其实史可法还算是个有才能的人,南明朝廷也确实很想重用他。当福王刚刚在南京监国时,史可法确实被拜为首辅,但是由于马士英觉得自己拥立有功,却没被封首辅之位,于是煽动南京附近的军队哗变,逼迫福王即位封臣时将自己改封首辅,而史可法只落得个东阁大学士之职。而福王不重用史可法的另一原因,则是因为其父老福王乃万历之子,当时万历宠幸郑贵妃,欲改立老福王为太子,是东林党人全力阻挠此事才没能成功。现在的南京城中,东林党人以史可法地位最高,福王自然不会忘了这个缘故,因而也有意疏远他。种种原因导致了史可法的不得志。
史可法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满洲建虏南下皆不得要领。
以史可法的政治理念,在当时的南明朝廷当然不会有市场,遭到排挤是在所难免。但史可法也不是没有什么政治智慧。他知道朝廷中枢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自己在呆在中枢也没什么意思。只能整天的跟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勾心斗角,进而碌碌无为,耽误了国家兴亡的大事。还不如下到地方为抗清大业干点实事。所以他去了当时江南最为富庶的扬州。
史可法的想法是好的,以为掌握扬州的财税,就能组织起一支抗清强军。拉拢地方武将,继续从事抗清大业。但事与愿违,此时的江北四镇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四人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他们都有各自的地盘,虽然地方富庶程度部分同扬州这种商业第一大步相提并论。但也都是满腹流油,并不是非常需要史可法的接济。
而且四人此时都以形成世道末期的军阀之象,不想让史可法轻易指挥他们。其实这时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