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新中华的奋斗 > 新中华的奋斗最新目录

第二四九章 民族气节(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

放歌》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被执过故里》

知者哀其辱,愚者笑其颠。或有贤达士,谓此胜锦旋。

人生七尺躯,百岁宁复延。所贵一寸丹,可逾金石坚。

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观其张煌言一生,其实他比史可法惨多了。张煌言付出的更多,但结果却不如史可法。还有就是他连史可法的政治智慧都不如。他手中的牌比史可法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但历史证明张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牌手。郑成功那边他没有结成抗清统一战线,可以说的过去,政治理念差距太大,但别的抗清义士他也没有团结好。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军事指挥才能上,同清军将领也有很大差距。打仗并没有找对路子,陆战指定是不行了,但水师张煌言也没有利用好。当然这也不能怪张煌言,毕竟历史的局限性还是太大了。就是现代,某些华夏的高层们都没有意识到海权至关重要性,何况是张煌言一位标准的儒将呢!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是朱兴霖关心的了,现在的张煌言未来的南明兵部尚书。现在才说二十三岁的毛头酗子。算是一个小小的官二代,胸中满是文墨,一心想要富国强军的愤青而已。功名也只是一个举人,还没有踏上历史的舞台。

相比于史可法,现在的张煌言更容易被穿越众招揽。愤青的是什么思想,谁能给他一个天大馅饼他就跟谁话。当然这也不能说张煌言自己一点思想都没有,但人家不最求财色。只对这方面有兴趣。所以朱兴霖此次北上需要作的,找个机会结识张煌言一下。给他那个还不是很成熟的大脑,灌输一些穿越众治国的理念。相信以张煌言愤青的性格,会跟关兴趣滴!

诚然事情未必有朱兴霖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朱兴霖一展王霸之气,张煌言就俯首称臣。为朱兴霖马首是瞻,惟命是从。你朱兴霖说东我张煌言就往东,你朱兴霖指西,我就往西。当中是一定有一些波折的,但朱兴霖对张煌言有很足信心。张煌言需要的不是实力,他需要的能给画一个理想大饼的人。

朱兴霖认为只要掌握好这个,招揽张煌言还是很有希望滴!至少他要不史可法难道小多了。张煌言虽然没有史可法的名气大,但张煌言为人仗义。很是能得到下属们的拥护,这个优势他比史可法可强多了!有一天要是张煌言投靠穿越众,那么以张煌言在江浙的人脉,是振臂一呼,众人响应。要是利用好了,其价值,可能要比史可法大的多,也实在的多,特别是在军事方面。

现在需要的只是在去北上的路上,找一个机会接触到张煌言。剩下的事情,就要靠团队的力量了!穿越众里,原因研究这个的,多得是,他们大都以为自己很了解名人,其实都是蛋疼的要命。

朱兴霖打开第三份资料,赫然出现三个字,李定国。又是以为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以为智勇双全的帅才。在这个时期的汉人中,在军事上的成就,也只能是吴三桂和郑成功能同他争锋了!

李定国,字鸿远,信一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被誉为安西将军。华夏先烈,民族英雄。幼从献忠起义,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家世务农。崇祯三年(1630),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受到张献忠的喜爱。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又喜读兵法、《资治通鉴》诸书,在军中以宽慈着。有文武才,以勇猛着称,杀敌不计其数。大西政权建立,擢安西将军,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合称四将军。后数年,大顺元年,献忠死后,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从而立下赫赫战功。

南明永历六年(1651年),李定国与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驻安隆。旋率步骑八万出粤、楚,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收复楚、粤,纵横数省。十年,孙可望谋称帝自立,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可望大败,势穷降清,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

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于磨盘山设伏兵三道,谋一举全歼吴军。吴三桂挥师长驱数百里,骄而无备,先头万人已陷重围,眼见大事将成,虽然叛臣于此际泄密三桂,但是吴军依然损失惨重。后定国联络诸拥汉土司,转战滇缅边境。康熙二年因恢复无望,忧愤病作,卒于勐腊军中。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于川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明崇祯十年(1637年),李定国17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当年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被赐张姓,封为

清顺治三年,南明永历元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四年(1649年),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七年(1652年),李定国从云南率10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