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灰暗的云块,缓缓地在天空移动,阳光暗淡,天气阴冷,到处充满了萧杀的寒气。涟水城外,废黄河两岸树木枯黄,落叶纷飞,葛黄色的田野静静地躺着。
枯黄的树林里,鸟雀惊惶地噪叫着,惊惶地飞来飞去。鸟雀们,大群大群地从这个村庄,这个树林,突然一下子飞到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里去,接着,又从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飞到远远的村庄、树林里去……成群成群的,似是一种受惊的样子。
废黄河堤岸的大道上,平日过往不断的行人、旅客,今日一个都不见了,都哪里去了?
这是深秋初冬的时节。高粱、玉米、黄豆已经收割完了,枯黑的山芋藤子,拖延在田里,象是一条条长辫子。农场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粱秆、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听不到鸡啼,看不到牛群,赶牛打瞅者进行冬耕的农民们悠扬响亮的咧咧声,也好几天听不到了。
“轰、轰、嘭……”突然,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宁静的旷野。
“敌人打炮了……”
“狗日的又开始进攻了……”
这是1946年的深秋初冬,一周前攻到涟水城下被杀退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了第二次猖狂进攻。
一批又一批的飞机,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在涟水城和它的四周的上空盘旋、轰鸣。炸弹成串地朝田野里、房屋集中的所在和树林里投掷,一个烟柱接着一个烟柱,从地面上腾起,卷挟着泥土,扬到半空。大炮的轰击,比飞机的轰炸还要猛烈。有时候,炮弹象雷暴雨般地倾泻下来。房屋、树木、土地,大地上的一切,都在发着颤抖。
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的王牌师,师长张灵甫。
张灵甫,名钟灵,字灵甫,陕西长安县人,黄埔四期学生。毕业后任团长于胡宗南手下。在川陕甘多年,主要对手是红四方面军,在消灭张国焘的军事行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国共联合抗日之后,转在王耀武麾下人第74军任军长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与日军作战英勇顽强,能攻善守,得到蒋介石青睐和国人的赞扬。
日本人投降后,蒋介石向美国学习,将第74军改称整编第74师,配备美国武器装备,从军官到马夫皆由美国军事顾问训练,进而担任南京卫戍任务,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现代御林军。整编第74师不但武器精良,而且待遇极高,官兵上下感恩戴德,吃水不忘掘井人,齐心效忠蒋介石,是国军中的模范师和五大主力中的佼佼者。
张灵甫头脑清醒,尽管表面上以狂妄自大,不可一世鼓动军心,但是私下里却对于共军颇有研究,不止一次提醒部下共军的机动灵活的优点,甚至连共军的军衣制作都赞不绝口。堪称是一位“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活学活用者。这次蒋介石特意将整编第74师派往苏北,可见蒋介石对苏北的重视,一直将苏北、苏中视为心头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九月十日,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避开山东野战军主力迅速南下,突然直逼淮安和淮阴两城。
九月二十日,张灵甫重创皮定均和王必成,一举拿下淮安和淮阴两座大城。两淮是共党在华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这时,华野司令粟裕认为两淮根本没有死守的必要,为了两个城市而与强大的整编第74师进行最后的决战,那是愚蠢的。他确实看到了战争的机会。因为两淮的失守不但已经造成了国军的无端骄傲狂妄,同时也造成了共军虚弱无力,不堪一击的假象。在粟裕的内心里,他也想会会那武功高强的张灵甫。
十月十九日,张灵甫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又向淮北最后的一个尚为共军把守的城市涟水发起了猛烈进攻。
这就出现了上面一段文字所描写的场景。
涟水城西南距淮阴35公里,南距淮安30余公里,是苏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联系山东解放区与苏中地区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很巧,守卫涟水的是程志远部,经过战争的摔打,现在也算得上华野能打的王牌了,另外加上第十纵队。两强相遇,不死也伤。张灵甫打的是攻方,他依仗着先进的武器和精湛的技术,虚虚实实,正面佯攻,背后包抄,将粟裕搞得相当被动。但是,粟裕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主儿,时而正面抗击,时而主动出击。双方都打红了眼,几乎没有俘虏,你死两个,我亡一双,一直战到十月二十六日,双方依然相持不下。但是,高下已分,粟裕的第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战死,程志远部也遭到重创,双方至少各有六千人战死沙场。再打下去,粟裕将失去所有后续力量和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故粟裕不在恋战,遂撤出涟水。张灵甫在涟水大胜,声望突增。王耀武夸赞道:张灵甫是我培养出来的,党国若有十支整编第74师这样的军队,半年统一中国。
但是,涟水一战,使粟裕麾下一片悲哀,整编第74师重创了粟裕部队的自尊,特别是程志远,发誓定要报这一箭之仇。张灵甫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涟水,他和粟裕结下了必死的梁子。
就在张灵甫和粟裕在涟水大战之际,蒋介石看到山东共军和苏中共军的主力全都聚集在宿迁至盐城一线,不由心中大喜,心想再加一把力气,消灭华东共军指日可待。于是加强兵力,调兵遣将,把驻守在开封,淮南的整编第11师调至宿迁,伙同第44师和第69师,堵住了共军向西的出路。加上南路的整编第74师和第7军,占领了运河以东形成了一字长蛇阵,进可以猛攻,退可以有效防守。以当时共军的力量要想进行战略上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
蒋介石同时也看到了另一个机会,如果在临沂和盐城之间的鲁南地区再有一支大军,山东和苏北之间共军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共军的物质来源将断绝,他们的命运要么被向东赶入大海,要么在当地困死,要么与国军决一死战。无论走哪一条路,都是死门。当时的蒋介石别的没有,后援的机动军队可真是多得海啦,仅在华东(山东和苏北)一隅就集中了二十五个整编师六十八个旅的兵力。其中国军的五大主力中的三支力量张灵甫,邱清泉,胡琏全集中在这里,除了张灵甫在前方卖命之外,另外两个上尚在坐山观虎斗,一旦共军疲劳或者消耗得败象显露,他们就会来一个猛虎扑鸡,从后面以数量上的和质量上的绝对优势扑将上来,砸烂共党的野战军和地方机关,迅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