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丰碑 > 丰碑最新目录

第八章 南征北战擒敌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难攻,你想那地方既然能叫什么吐丝口镇,其地势之狭隘可见一斑。加之国军采用了火防战术,将那小小的吐丝口的民房烧的火海一般,共军站在镇外望火兴叹,没有办法,只能等大火熄灭之后重新开打。战争就是这样,胜败有时是人力,有时又是天意。守卫吐丝口的师长曹振铎一再向李仙洲和王耀武报告吐丝口尚未丢失,要撤退的话尽快来!这一吐丝口固若金汤的军情报告,好像是一副招魂幡,吸走了李仙洲是走还是守的犹豫,最后下定了撤退的决心。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莱芜城外的共军只有程志远部,想一口吃掉李仙洲的六万余兵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粟裕的战斗计划就是逼着国军放弃莱芜城而钻入他在野外撒下的天罗地网,要不怎么叫野战军呢?

23日早晨,李仙洲兵分两路,73军在左,46军在右,缓慢平行前进。当国军出城过半时,部下有人再出臭招,建议出击,粟裕再次断然拒绝,严令不许扰乱军心。所谓军心,就是总指挥将官粟裕的决心。粟裕在等,一直等到了国军全部出城之后,总攻方才开始。粟裕千里而来,要吃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当国军的最后一名士兵刚一离城,程志远就迅速冲进莱芜城竖起了红旗,彻底断绝了李仙洲的退路。而王必成也攻下了吐丝口镇,口袋的两端被共军死死地扎紧了。

在莱芜到吐丝口15里的公路上,公路两侧不是绝地就是丘陵,李仙洲的六万余人马连同火炮,卡车和辎重拥挤在狭窄的公路上踟躇而行。天上有二十余飞机保驾护行。人声机器声震天介响。埋伏在公路两侧丘陵上的共军将士接到粟裕命令之后,刹那间如天兵下降,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入敌群。

王耀武的兵士将领多年来走南闯北,胜多败少,哪里见到过如此阵式?顿时呆了起来。天上的飞机见状急忙将炸弹投了下来,瞬间爆炸连连。粟裕急令全军不要躲避飞机的投弹,迅速冲入敌群,与国军共生死,一快儿领受那天上飞来的机枪扫射和炸弹爆炸。这一招还真灵验,飞机敌我不辩,立马停止扫射轰炸,飞回济南复命去了。

李仙洲的数万人马被包围在南北只有二十里,东西宽度仅仅四五里的狭长地带中,眼看着共军端着亮光光的刺刀朝着自己冲了上来,立刻陷入混乱,就像拖网中的鱼群,数万人哗哗啦啦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建制全乱,李仙洲找不着师长,师长更不见了团长,更别说那些小营长连长啦,大家是呼啦一声全各奔东西,真真是兵败如山倒,搞得李仙洲和他的副官相对唏嘘,转眼之间从趾高气扬气指颐使的贵人变成了灰头土脸彻头彻尾的光杆儿司令了。一位连长干脆就地一躺说“老子不走了,让共军打死我好了”,而一个营长公开叫嚷道;“这是什么窝囊仗?不打了,交枪!”是呀,是谁让王耀武的精兵良将变得如此狼狈?李仙洲带领一部残兵败将东突西奔,冲到距离吐丝口尚有数里的地方,手下的兵士已经非死即伤所剩无几,他呆呆的看着眼前战场败景,不由气血冲上了脑门,大叫一声载下马来,掉到了公路旁边的阴沟里,被共军战士逮了个正着。随着李仙洲的被活捉,战耻快就平静了下来。当天15点,战役结束,前后只用了两个小时,李仙洲的六万人马就全完完儿了,不见了,两个军的建制完全没有了,真真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六万人马,早晨军旗猎猎迎风招展,下午就折戟沉沙,鸟兽一片,李仙洲简直如同活在恶梦里一般。

坐着飞机在战场上空盘旋的王耀武看在眼里,疼在心头,这可是他苦心经营多年的精锐之师呀!到底是沙场老将,他毫不犹豫,下令运送粮草的第12军放弃所有辎重,急速撤退回济南城。粟裕下令急追,却那里赶撵得上,那三万人马放弃了博山的几百吨的弹药粮草,轻装撤退,比兔子还跑得快,一天一夜竟然退兵五百里。使粟裕后悔得扼腕长叹道:“早知道王耀武用兵大胆果断,我们就应该穿插到济南附近,这样那第12军就无法逃跑了”

莱芜战役三昼夜,歼灭国军李仙洲两个军,七个师近六万人马,其中少将中将七人。共军付出的代价是伤七千,死一千五百。双方胜负立马分明。莱芜战役乃一次大规模运动战的经典战役,双方统帅都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策划,并投入了所有能集中的最大兵力,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实力和人心的较量,也是粟裕的战争艺术的杰作。陈毅在莱芜战役之后由衷地赞美粟裕的指挥是“愈打愈奇,愈打愈妙”,绝非虚言。电影《南征北战》的剧本就是以莱芜战役的历史真实为蓝本而编排的。那早年的《南征北战》黑白片透着历史的真实,要比那后来重新开拍的彩色片子精彩多了。如果说莱芜战役充分体现了粟裕的一个“巧”字,那么,紧接而来的血战孟良崮,全歼整编第74师,则完全体现了粟裕用兵的一个“猛”字。那一场恶战,将粟裕和张灵甫之间的生死恩怨作了彻底的了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