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丰碑 > 丰碑最新目录

第十四章 淮海大战——没有想到的巨大战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过来说,那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蒋北伐,抗日时,多得白崇禧出谋划策,是重要智囊人物,蒋对他很倚重,可另一方面,白崇禧历史上曾经三次逼蒋下野,是党内蒋介石的重大威胁。所以,蒋介石对白崇禧那是相当的猜疑。这样的关系,蒋介石怎么可能把重大兵权交给他?

后来,形势危急,蒋介石也是国难思良将,顾不得什么派系矛盾了,把白召来南京,想让他统一指挥两大剿总,可这时候白崇禧反而不买账,说什么也不肯就任。淮海战役一结束,白就联名发布通电要求蒋下野,为此,蒋深恨之,到了台湾后,给他一个闲职。后来传言,李宗仁回大陆后,蒋觉得白失去了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派特务暗杀了他。真实与否,也不作讨论了。但是个人认为,白这个人只有小聪明没有大远见,原因有二: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道理他难道不知道?“国难”当头还忙着派系斗争,不肯临危受命挽回败局。二,明知跟蒋已有了无法化解的矛盾,还被蒋介石诓去台湾,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李宗仁就很清楚这一点,他直接去了美国,后来辗转回了大陆,受到大陆方面热情欢迎。

所以,一开始国民党在用人方面就大大的不妥。共产党用的是能征惯战的勇将粟裕,外加征战多年老谋深算的刘陈邓等人,国民党用的是除了对蒋忠诚别无长处的刘峙,这样的安排,很有意思了。

拿下了济南的粟裕大军已经今非昔比,此刻军旗猎猎,壮大无比,距离黄百韬的新安镇最近,不用太大的调动,就可以挥兵拿下大城海州(现在的东海市),进而南下恢复往日丢掉的淮南淮北(两淮)和苏中。这就是所谓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作战打击的对象是黄百韬兵团。粟裕将华东野战军悄悄地集结与临沂和邹县一带。计划以五个纵队围歼黄百韬,一8,10纵袭击占领运河大桥,以3。7纵抢占台儿庄,将黄百韬围歼在运河东岸的新安镇一带。攻击的时间定在11月5日。

就在粟裕为新的一场大战而匆忙调动大军的时候,蒋介石在南京也在加班加点进行新的战略筹划。固若金汤的济南城堡在短短的八天之内被共军攻破,简直是一场天大的笑话,这哪里是个设防城市?娘西皮!蒋公如是说。骂归骂,活还是得干的。杜聿明负责制定新的作战计划。

杜聿明的基本战略思想与那粟裕很相似,即吃柿子要先拣软的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消灭那腰板不是很硬的中原野战军,然后再去找华东野战军的麻烦。因此,他制定的战略计划是集中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十二个军),配上李延年、刘汝明、冯治安三个绥靖区(相当于现今的地方军区)五个军,再加上黄维兵团,合计二十四个军七十万人马,以国军精良的武器,先败刘伯承,后歼陈毅(他们根本不知道华东野战军的军事首脑是谁,看官您说他该不该败?),哪里有不败的道理?

这个作战计划上报蒋介石,很快得到了批准,10月7日,杜聿明召集了邱清泉、黄百韬、李弥一锤定音,10月15日,开始调动部署。请看官注意,杜聿明计划的大军调动时间比粟裕所筹划的华野行动要早二十天。如果历史就这么发展变化,淮海战役可能是另一番面貌。

10月7日,杜聿明兴冲冲地准备上前线指挥部行令调动大军,蒋介石突然来了一封急电,命令杜聿明陪同前往沈阳救火,原来共军的另一员猛将林biao在辽沈打得廖耀湘不支。杜聿明扔下手头的作战计划,奔赴东北上任了。这一去,不但国军的调动不能继续,而且也给了粟裕二十多天的时间补发棉衣,调运粮草,为冬季的战争大大地准备了一番。

杜聿明的离去,使他所制定的作战计划也搁置了下来。蒋介石自己亲自上阵,带领刘峙、顾祝同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蓝图。鉴于国军过去的作战大都是“不惜任何牺牲一坚守强固或主要城市的老战略”弊病百端,所以“必须改变”(蒋介石语)。刘峙和顾祝同认为,共军在济南战役之后,下一个军事目标是徐州和蚌埠,进而威胁江南。鉴于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的传统,国军的出路就是在徐州周围布置重兵,对共军实行攻势防御,所以,郑州,开封等大城市必须放弃。不知道蒋介石是被全国战局搅乱了脑子还是吃错了什么药,顿时忘记了杜聿明的高明计划,转而有批准了刘顾二人的新计划,指定“小诸葛”白崇喜任徐州剿匪总司令,调动桂系精锐之一黄维兵团东进策应徐州行动。

10月下旬,蒋介石调动军队布局结果是,以徐州为中心,东有黄百韬驻军的新安镇,西有邱清泉镇守的砀山,南是国军的兵员粮草转运站蚌埠。阵势呈“丁”字形,颇似一座“天平”,假如共军攻打砀山,或者吃掉新安镇,都会使那“丁”字形阵式失去要命的平衡。事实上,粟裕的军事布局就是要打掉新安镇。

正在葫芦岛指挥大军救援廖耀湘的杜聿明得知徐州的方面的新布局后,极为不满。第一不满的是蒋介石把他计划弃而不用,第二不满的是新的计划“自徐州至蚌埠之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放了数十万大军”,“各个兵团没有阵地可守,必然到处挨打。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种集中会战的先例”(杜聿明语)。

不仅杜聿明看出了刘顾二人计划的危险性,那白崇喜也感到不妙,他本来满口答应蒋介石的任命前来徐州统一指挥,但是,在看了蒋介石所批准的新计划之后,第二天突然改口,坚决推辞拒绝,只同意将黄维兵团调往徐州配合作战,至于总司令一职嘛就免了吧。因而,徐州的剿匪总司令依然是那个庸才刘峙!

让我们来看看国民党的部署。

济南战役后,徐州剿总开始收缩兵力,他们的部署很有创意。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几十万的大军挤在铁路两侧,浩浩荡荡,非常壮观。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为了阻止共军南下,屏障首都南京。这个想法似乎也很合理,兵力这么集中,共军无论攻击哪一部,都可以迅速增援,就不怕被他们包围歼灭了。看来,国军已经被共党的“围点打援”战术弄得有点闹心了。

后来,辽沈战役爆发,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不到两个月时间,蒋介石在东北的55万精锐之师就被消灭的一干二净,局势越来越严重了。共党越打胆越壮,实力越强,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