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丰碑 > 丰碑最新目录

第十七章 淮海大战——围歼黄百韬(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对国军来说,此刻唯一的希望就是能顶到增援部队开来的那一刻。可是,增援部队tmd在哪里呢?黄百韬爬到指挥所的屋顶,拿着望远镜一次次的望向远方,仍然是什么也看不到。前几天邱清泉就来电说援军推进迅速,就快要到了,可几天过去了,还是连人影都看不见。邱清泉,黄百韬一想到这个人就心生厌恶,此人傲慢自大,自恃黄埔嫡系,又留过洋,深得老头子的信任,平日里狂放不羁,出言无状。我黄百韬有今天是拿命去搏去拼回来的,他算什么?我拿青天白日勋章,他心里就不痛快,现在我遇难了,他岂肯真心来救!小人!

共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国军的阵地被挤压的越来越狭窄,部队伤亡惨重,没有吃的,没有喝的,甚至弹药都快要消耗殆尽,难道我黄百韬就要葬身此地了吗?

在黄百韬被包围的那一刻起,蒋介石就尽其所能调动部队进行增援。11月11日,徐州剿总正式下达命令,邱清泉,李弥兵团自徐州沿陇海铁路南北地区东进,救援黄百韬。同时,蒋介石命黄维兵团向徐州开进,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在蚌埠集结,沿津浦线北上。蒋介石把能调动的部队全部调动起来,国共之间的大决战渐趋激烈。

这时候,毛泽东主张先打黄百韬这招棋,方显出高明之处。毛就是要以黄兵团为诱饵,诱使邱李兵团向东深入,予以包围,形成下一个歼灭目标,打侧击的那几个纵队就是用来切割包围邱李兵团用的。除了围攻黄百韬的华野五个纵队,其余各纵队负责在徐东地区阻援。中野抢占宿县,配合华野作战。打了黄百韬一部,整个中原战场这盘棋活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考验双方将领的指挥能力,部队的作战能力了。

11月12日,在杜聿明的亲自指挥下,邱清泉、李弥集中了5个军十二个师的兵力,配属坦克、火炮、飞机由陇海路南北两侧向碾庄推进。在立体攻势下,阻援的华野部队损失巨大。而包围圈中黄百韬的战力明显超出了粟裕的预期,久攻不下,这令粟裕感到紧张万分,一面拼命围攻,一面拼命阻援,华野的兵力战力也用到了极限。

11月14日,增援的邱李兵团遇到了顽强的阻击,共军开始死守不退,全天伤亡数千,却只推进两公里,锐气大挫。开始时的乐观情绪一扫而空。邱清泉电告黄百韬:“弟部连日猛攻,匪顽抗异常,每山每寸均死守不退,甚盼兄向西出击,在曹八集会师”。身处包围圈中拼命死战的老黄看到这些话,心情估计很复杂,因为两人向来不睦,这个“邱疯子”恐怕对救自己兴趣并不大。

邱清泉这个人有点疯气,说话行事狂放不羁,毫无顾忌,是国民党内一位争议人物。黄作风稳健,极有自制,两个人性格上就不对付。平日里就矛盾重重。豫东战役,黄被粟裕重重围困,是邱赶到替他解了围,黄百韬最后得了青天白日勋章,邱清泉空手而回,这更是加深了两人的嫌隙。

这个时候,处于生死关头的黄百韬接到这样的电报,听到这样的说辞,他想不误会也难。可实际情况是,华野确实是拼了命在阻击邱李所部,而邱李援军到底有没有拼死推进,这就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了。

然而,共军方面的阻援战术,实在令杜聿明这个统帅时时生疑。除了在正面阻援外,对方还放了几个纵队在侧面打援,这就很奇怪了,共军在侧面放那么多部队干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想切割包围冒进的部队。所以杜聿明这时候并不敢贸然东进,他的兵力部署形成尖锥状,越往前,兵力越少,越往后尾巴越大,并不敢离开徐州太远。客观说,如果杜聿明手下的邱李兵团毫无顾忌,全力向前推进,以华野的力量迟早会被突破,这是硬实力。但是,杜聿明是有顾及的。我有时候想,如果当时邱李兵团主力拼死向前推进,就算让华野切割包围了,这时候危险的不是邱李兵团而是华野。黄百韬一部华野吃起来就已经很困难了,如果加上邱李兵团这么庞大的一坨,华野的口袋就有全面崩溃的可能。可是,杜聿明太谨慎了。

这么一种部署,彻底断送了黄百韬的希望。

杜聿明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很多国民党将领对那场战役的惨败是不服气的,很多人都有“非战之罪”这样的观点。把这看做是失败者的辩解也好,还是客观事实也好,好像都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战场上的发生的奇迹。直到我看到采访一个原国民党老兵,他的一句话令我好像摸到了答案,他说:“我们死一个就少一个,他们死一个就补一个”。

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500万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国民党某将领说“山东尽是老八路!”还有这样的话:“国民党在山东抓了太多的壮丁,人民都向着共党。”我还知道,淮海战场创造了“即俘即补”的策略,刚刚俘虏的国民党士兵连衣服都没换就成了解放军,就拿起枪打起了国民党。战场如此,那些未“沦陷区”呢?国统区经济开始崩溃,从上到下的悲观失望情绪,无论高层还是士兵都认为“我们败了”。官太太们收拾金银细软开始寻找出路,蒋介石早就准备好了退路。

我开始明白了“大厦将倾,一木难支”那种难言的悲凉。数字上无比强大的80万大军,只不过是战场上一个个悲观无助的个体,能保命就保命吧,保不住就拼了吧。于是我看到了事实:560万衣衫褴褛武器简陋但斗志昂扬怀着必胜信念的庞大群体,面对着不断减少的80万制服笔挺武器精良但人心惶惶无心恋战的军队。最后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杜聿明就是怀着这种悲凉的心情投入到淮海战场来的。11月8日,刚刚结束在葫芦岛指挥撤退的杜聿明返回南京,此时他身患多种疾病,淮海战场的局面已经非常危急。蒋介石立刻派他去徐州指挥作战,此时的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也就只能选择为校长尽忠,为党国尽力了。

杜聿明,陕西米脂人,抗战时曾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与桂南会战,获昆仑关大捷,从此扬名天下。解放战争时期,他奔波于辽沈和淮海两个战场,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高级将领之一。当他拖着病体勉强飞到徐州,就知道由于刘峙一系列的错误决定,导致黄百韬兵团被围。如何救援黄,他曾提出另一种方案,可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就被刘峙等人否决了。他的方案是先不要增援黄百韬,令他坚守,集中兵力向西咬住中野一部分打,中野一打,黄百韬的围不解自破。这个方案要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