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谢安是不是有鼻炎,他鼻音重浊,捏着鼻子说话就可以使声音轻细以示鄙夷不屑。一晃到四十岁,他老婆曾经劝他,但不好使,倒是一个姓李的歌女让他真正震撼了一次。那位姓李的歌女是个忧国忧民,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的女子,有一天突然问谢安:“谢公,要想救国安民,必先做到什么?”谢安说:“必先积蓄其德义。”李姑娘说:“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说完就抹脖子自杀了。这事让谢安着实震惊了,从那天起不再听音乐看歌伎表演节目了,也不喝大酒吃大肉了,开始读书习武,为他的出山做好了准备。这段传说就是文文中若姝请谢安出山的原型。
我很喜欢谢安,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古代名士所推崇向往的一种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既能做到道家一般出世,和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好友忘忧于山林之间,坚决不肯做官。又能像儒家一般出世,泰然阻止桓温称帝的野望,谈笑间让前秦百万大军烟消云散。谢安没有走普通世家子弟应当走的道路,是以当他的兄弟们以朝廷上的一席之地为家族增添荣耀时,谢安在东山教导着谢玄,谢朗,谢道韫等谢家后辈。即使在朝廷一再征召被拒,百官争相弹劾之下,他依然潇洒着快活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历史证明谢安能担负此话之重,也证明他那从容淡定的一生是真正的牛逼,而不是装逼。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我印象中对谢安最完美的写照。还有那些歌颂谢安的诗词,“安石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 高情出人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JI出风尘。”,在他病逝后,皇室给他的葬礼与王导,霍光,桓温同规格,而他却是不结私党,功成不居的非权臣者,这是尊重乎?还是忌惮?不过都不重要,他从来不在乎这些,也不在乎什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生为世家子,但天生不欠任何人。在世道崩坏的年代,他没有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话,却是把本该他做和本不该他做的事情完成,这正是东晋风流人物真是可爱的一面。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小名野王,东晋音乐家、名士。为人谦素。着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有中国有史以来最狂的名士之城的王徽之在南京邀笛步渡口(毁于民国今不存)在不认识他的情况下让他吹奏笛曲,桓伊奏毕,宾主不交一言而去。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并称“三绝”。着名的肥水之战桓伊作为东晋方的将领打了打胜仗。同时他在谢安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的时候演唱一曲曹植的《怨歌行》进谏皇帝,谢安也为之倾倒,同时他在江州刺史任上,对庐山的佛学、文化起了极大的贡献,东林寺的组建他居功至伟。梅花三弄、音乐进谏、一往情深都是桓伊的典故。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徽之进京时,泊舟于清溪侧,正值桓伊从岸上经过,二人素不相识,敲船中有人认出他就是野王,王徽之即请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此时桓伊已是有地位的显贵人物,但仍然十分豁达大度,即刻下车,蹲在胡床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而两人却没有交谈过一句话。后来,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记有“桓伊下马踞胡床取笛三弄”之事,人们由此引申理解为桓伊演奏、创作了《三弄》笛曲。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辑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淝水战后谢安功名日盛,奸佞之徒嫉之,常常于晋孝武帝前诋毁谢安,君臣之间遂生嫌隙。一日孝武帝于宫中设宴,桓伊侍坐。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神色自若,拿出随身携带的柯亭笛吹奏起来,乐曲抑扬顿挫,令人心醉,真可谓“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一曲奏罢,满座翕然称善。这时桓伊放下笛子云:“微臣弹筝虽不及吹笛的技巧,然而亦足以韵合歌管。请陛下准我拂筝吟歌自弹自唱一曲,同时希望有一个吹笛人为臣伴奏。”孝武帝许之。桓伊鸣弦歌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事有见疑患。周王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唱的正是陈思王曹植的《怨歌行》(一题《怨诗》)。曹子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销魂绝代佳公子,却在胞兄魏文帝曹丕的猜疑迫害中了却残生。桓伊抚筝而歌,“声节慷慨,俯仰可观”,筝声清扬,笛声宛转。谢安,那个年青时纵情歌酒高卧东山坚不出仕,淝水之战百万秦军压境尚且面不改色优游自若,得到前方破敌捷报后犹能若无其事从容续弈的谢安,此刻也为之动容,“泣下沾衿”,快步走出自己的席位,来到桓伊身侧对他说:“使君于此不凡!”孝武帝闻之则“甚有愧色”。与苏轼并称的宋代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在《念奴娇·我来吊古》下片中“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数句,写的正是这个故事。桓、谢两家具为东晋高门望族,于朝政所见不一,素不相能,桓伊岂有不知?然谢安任相以来老成持重,公忠体国,行德政,安黎元,甚得民心。是以桓伊不囿于门户之见,以管弦丝竹巧谏孝武帝,为贤相辩诬。谢安虽终不免见疑于朝廷,难逃舆止西州路之悲情结局,然能得桓伊为己直言恳谏,纵君子之交不过如此,亦足慰平生。
桓伊在驰骋疆场以外,还十分喜爱音乐,会作曲,善吹笛。除了吹笛子,桓伊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对音乐有如此痴心,便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桓伊文武全才,忠肝义胆,雅好音律,一时无匹,才艺伎俩,无人匹及。御宴高歌,清越慷慨,肝胆照人,青溪畔吹笛,风流俊爽,千古传颂;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四美具,奇才、高节二难并。
《晋书》上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最擅长的是吹笛,据说他使用的竹笛,就是东汉着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其吹笛出神入化,曾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
本章 共4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