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之倾城丑后 > 穿越之倾城丑后最新目录

人物介绍及分析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谈起王羲之,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书圣之称。这位东晋名士的书法被誉为“冠绝古今”,其代表作《兰亭序》堪称“天下第一行书”。历代历朝,几乎所有的书法大家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心悦臣服。公元2010年,王羲之的高古摹本《平安帖》在北京以三亿元的总成交价被拍mai,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若是王羲之的真迹该当价值几何。

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幼时不善言辞,泯然于众人之间。及年十三,他去拜访名士周顗,周顗对其颇为看重。当时宴席上炙烤牛心,周顗不理在座诸人,先割给王羲之品尝,一时传遍江左。长大后,王羲之辩才出众,以耿直闻名,尤其一手隶书,可谓古今之冠,时人赞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敦、王导甚是器重这个侄子,皆认为他是王氏诸子中出类拔萃之人。《世说新语》载:太尉郗鉴欲联姻琅琊王氏,遣门生向王导求婿,王导对门生说道:“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看罢,回禀郗鉴道:“王氏诸少皆琳琅美玉,不过他们得知我的来意,都故作矜持。惟有一人在东床坦腹饮食,独作不闻。”郗鉴抚掌笑道:“正此佳婿邪!”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

王羲之初涉官场,先为秘书郎,后担任征西将军庾亮的参军、长史。庾亮临终前,上疏称王羲之“清贵有鉴裁”,遂迁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由于他声名益盛,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王羲之都辞谢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来雅重王羲之,特意写信相劝,王羲之便“恭以待命”,担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人方称之为“王右军”。

在多数人眼中,王羲之仅是一位大书法家,或清谈名士,但实际上,他在朝政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公元348年,朝廷恐桓温势大,以名士殷浩为掣肘。时王羲之担任殷浩的护军将军,他认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说殷浩不宜与桓温结怨,殷浩没有听从。及中原大乱,殷浩决意北伐,王羲之断言必败,并写信劝阻,殷浩不听,终为姚襄所败。之后殷浩欲举兵再战,王羲之苦劝不止,结果不出其所料,殷浩屡战屡败,粮械丧尽,桓温趁机发难,朝廷只好将其贬为庶人。

公元358年,豫州刺史谢奕(谢安之兄)病逝,朝廷委任其弟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王羲之认为谢万好清谈,应处于庙堂之上,并不能统率军马,故写信给桓温道:“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今以之俯顺荒馀,近是违才易务矣。”桓温有心打压谢氏,自然不作理睬。王羲之只能写信提醒谢万道:“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谢万不以为然,仍矜豪傲物,不去抚恤士卒。次年出征,谢万召集诸军将士,半响憋不出话来,直接用手中如意指向四座道:“诸将皆劲卒。”诸将无不愠怒。及交战,晋军大败,谢万狼狈单归,朝廷贬其为庶人。

王羲之不光是识人清鉴,还为政清廉,体察民生。当时朝廷赋役繁重,王羲之经常上疏劝谏,并自行开仓赈贷,时人称道。尽管王羲之有自己的施政理念,但由于出身士族,且不奈官场之争,终究他还是选择辞官隐退的道路。从此以后,王羲之纵情于山水,常与道士许迈服食五石散(此物无需介绍),又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好友饮宴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挥就名垂青史的《兰亭序》;每日弋钓为娱,穷名山,泛沧海,曾叹道:“我卒当以乐死。”及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

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大司马桓玄代为保管。桓玄收

本章 共4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