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朝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待群臣报告完毕,刘邦开始做总结性发言,发言稿是提前写好的,内容也无非是告诉大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众大臣,地方官吏们有过改之,无过加勉,再接再厉,争取再下半年里取得好成绩。
一大通废话完,朝会开始进行第二项,商量祭祖事宜。
刘邦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对着底下的朝臣大声道:“关于祭祖,这些事诸卿也不是第一次做了,别的,朕就不多赘述了。
需要提一下的是,今年朕打算在典礼上举行一次军演,到时邀请四方贤士,乡达前来观礼,礼部尚书,兵部尚书,这事就交给你们去办吧。”
众大臣面面相觑,“军演?原来调河西军到金陵是为了军演。”大臣们心思各异,有恍然大悟的,有故作镇定的,也有不置可否的。
大渝实行以文治国的政策,军务与政务分离,武官不能干涉朝政,文官也不得过问军事,这种局面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事实上,重文轻武,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这些文官一手促成的,尽力削弱军方对朝局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文官集团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然而,今上自亲政以来,似乎对军队十分感兴趣,这次在祭祖典礼上举行军演,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皇帝打算将朝廷资源往军方倾斜。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武官们神情讶异,随后露出惊喜的神色,霍政脸色平静,看不出有什么想法,‘宰相党’的其余官员虽然很不情愿,却也没有拒绝。
“一群鼠辈!”看到这一幕,蔡商觉得自己十分有必要担起朝廷重臣的责任,让皇帝陛下改邪归正,不要误入歧途。
他出列拜道:“陛下,祭祖乃国之大事,不可儿戏,典礼事宜历年来早有定制,今年多添一项,恐怕不妥。”
还没等他将后面的话出来,刘邦就发怒了“蔡卿以为朕在把朝政当做儿戏吗?”冰冷的声音让所有人都不由缩了缩脖子,附议什么的话也吞进了肚子。
刘邦冷哼道:“朕不是在和你们商量,朕是在通知你们,河西军现在就在金陵城外,军演之事必须如期举行,吴应哲,陈炳!”
“臣在!”
“这件事能不能办妥?”两人对视一眼,躬身应道:“请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尽力。”
自讨没趣,被骂了,蔡商阴沉着脸回到班列当中,刘邦扫视群臣“看来,有些人还不明白朕的意图,也好,趁着今日大家都在,朕就和你们好好道道。”
他顿了顿,酝酿了一下感情继续道:“诸卿也很清楚,我大渝以武立国,以文治国,想当年,高祖皇帝提三尺剑,创下这不朽基业,然如今,我等不肖子孙非但没有开疆拓土,反而将祖宗留下的土地给丢了。
梁国,南楚,北秦三国侵我山河,杀我子民,可叹我泱泱上国,只能忍气吞声,低三下四,每年还要缴纳不少财宝货物,乞求和平,实乃我大渝之国耻!什么原因?”
底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话。
刘邦拿起御案上的子剑,拔剑立于地上“军威不盛也!因为大渝的军队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所以才会被人欺负!
孙武的好啊,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大渝这些年重文轻武,对于武力一直都过于忽视。
没有人再愿意拿起武器和敌人作战,也没有人愿意参军。长此以往,将不成将,兵不成兵,我大渝的江山岌岌可危矣,
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士,是朝廷栋梁,治理国家离不开你们,所以你们看不起那些只会抡刀子抡枪,只会打打杀杀的武人,认为和他们同朝为官是玷污自己的身份。
可是你们扪心自问,假如没有这些你们眼中的粗人,糙汉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何来你们今日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诸卿家里都有不少地宅,房产,财宝,美人,过得日子甚至比朕这个皇帝还要舒坦。
可是当强敌入侵,家国沦丧时,这些还是你们的吗?不是!他们都会成为别饶战利品,你们辛苦打拼了半辈子,才得来的富贵日子也就到头咯!朕的这些话,诸卿以为实否?”
武官们各个扼腕抵掌,面红耳赤,激动的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皇帝陛下这番话简直在了他们的心坎里。
“陛下英明!”武官们齐齐跪地参拜,文臣们则垂首不言。
国在家在,国亡家灭,这个道理就连目不识丁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些精英人士没理由不明白,既然明白,为何看着大渝军力一年不胜一年,偏偏熟视无睹呢?
“哎,都是利益惹的祸啊。”刘邦心中感慨。其实刘邦想的还是有些片面了,文官之所以打压军方,一方面是因为利益,最主要的是,他们是怕军方坐大,君主会起不该有的心思。
甲兵兴盛,皇帝就会准备打仗,到时,劳力伤财,耗费国帑,他们这些年所建立的太平之景瞬间会化作泡影。
刘邦心里想的这些,大臣们想的却是另一些,重视军队,这是新皇亲政后,向外界表达出的第一个施政理念。
这个理念在他们看来,是如茨不可理喻,离经叛道,可是谁能阻拦呢?河西军都已经调来了,军演的事情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直到这一刻,所有人这才意识到,那个坐在高位上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少年,而是可以主宰所有人命阅皇帝!
蔡商丢了面子,被那些政敌嘲讽,心情自然不会很愉悦,他卯足了劲,打算在之后的事情上找回场子。
朝议终于进行到了最后一项——察举选官!
到这,就必须提一下大渝的选官制度。
大渝选官采用‘察举制’,每年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
这套制度在实行之初,能够为国家筛选出不少适用的官吏,而且也能打破世卿世禄制度的束缚,使许多没有背景的有才之士得以进入朝堂,巩固中央集权。
但凡事都有利弊。察举制也不例外,在实行了很长时间后,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由察举而成为官吏的士人只占总官吏人数的极少部分,而且有许多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