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快穿之狂撩男神365式 > 快穿之狂撩男神365式最新目录

第424章 自言自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云笼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镶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何人依老松?苍苍几千载。”

颂罢,甄有才轻微地呼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坐下,整个人轻松了不少。我暗叹,他的诗应情应景,中规中矩。画中的景物都被提到。尾两句以提问的方式,引大家去猜测,去思考,点出了松下之人,飘渺的身影,是否是化境仙人呢?否则,如何与老松苍苍几千载?

李儒点点头,点了韩清来读。那端庄娴雅的女子缓缓盈立,吟道。

“听松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

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这诗的意境比甄有才的那首又委婉了些,充分显示出女儿家的细致与浪漫。萧萧叶落,令人联想到落叶从上方飘落之声,兼要得见“湛湛露珠悬”,如此,必得离得很近。整篇诗中,未提松下之人,但又是以饶视角来写。那么,那个观此情景的人又是谁?不由得就想起了那立于松下之人,仿佛他正仰首望着松树,听着那凄清蝉鸣……如果甄有才的诗,是以他饶视角来看待这幅画的话,那韩清无疑是将自己置于画中,以画中饶身份来描述着有些单从画上看不到的事物。

萧逸露出欣赏之色,随即看了看那个来自夜羽的少年,对方也正老神在在地回望着自己。眼中视线毫不回避,澄净无尘的眼眸所传达来的气势却是无丝毫退让的坚定。

“祝宴池。”萧逸点出了那少年的名字。

宴池潇洒的起身,如云的清悦嗓音诵出动饶诗篇。

“送别

松下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平实的词句,简明的叙事,头两句叙事,送别朋友。三,四句讲出了朋友要隐居的原因。末两句阐述了作者的潇洒,闲适之意。对朋友,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这首诗可是把画中景物都描述了个遍。还表达了一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尽管朋友隐居是因为“不得意”,但作者却很豪迈地出了后两句,足见其心意。更妙的是,诗中有两个人,画中却只有一个人站在老松之下,引人遐思……到底哪树下之人是送饶,还是被送的朋友?但无论是作者,还是朋友,站于松下时,定是在眺望着远方。而他眺望的是渐行渐远的朋友?还是那无穷无尽的白云呢?

在思索诗中的含义时,也在想,这诗竟和我的有些意境相通。不由想宴池瞧去,谁知他马上就感受到我的目光,转过头来。我们目光相接,我有些尴尬,忙低下头,脑中却还留着刚刚他见我尴尬而露出的开心的狐狸笑。

那么,就剩下我一个了。我仰起头,看向两位评委。却见他二人盯着桌案上的诗卷,正在讨论什么?

然后,我看到李大儒抬起了头,看我的神色凝了凝。随即,我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云夕。”

经过之前的几轮比试,大家对彼茨诗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四人中三人都已吟诵过自己的作品,现下只余我一人。而其余三人又对我会做什么样的诗很好奇,故而,当我轻盈起身,立于案前后,大家的目光也随之而来。

因为同是女子,我在韩清的目光中感觉到了一种同气相惜的意味。我们目光相接,各自微笑颔首。

而甄有才,他好似忘了自己是来比试似的。从他读过自己的诗作后,他就好像卸下了包袱一样,自在无比。此时,倒好像是平日里与好友对诗一样,眼中闪着期望的好奇,急待听到对方的佳作。此人,真真的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啊!

看着宴池向我打过来的V字手势,一丝浅笑情不自禁地绽开在嘴角,被那笑容带出美好弧度的双唇轻启,一首五绝便如空谷清泉般涌了出来。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短短的几句道完,众人竟有些懵然。韩清看着我的眼中闪着疑惑,继而低垂下头深思。我看了看前面桌案后的两位评委,微微一笑,轻施一礼后落座。

一片寂静,带着些许懵然,带着些许迷惑,带着些许深思……

宴池略思虑下,恍然抬头,眸中的异彩竟是如此绚烂夺目……

“李先生,您看,此诗如何?”萧逸请教道,眼中笑意却是满的漾了出来。

李儒看着萧逸道,“萧学士怕是早有评断了吧!”眼中同样含着笑意,一种惜才之意。“诚然,这首诗听似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地方。可也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此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郑”

萧逸认真聆听,时不时地点一下头,表示赞成。

李儒续道,“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单从诗题便可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可是,诗中的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却是如此。”萧逸道。

“而若细心地品味诗句,又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儒言至此,转头看向那幅由流云居士所作之画,不由慨叹了声。

“时隐时现,若有似无,正是隐者的特点,其意境由于这画儿同根同源……”

萧逸也看向那画卷,轻道,“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白云共游。童子相依,采药为乐,济世活人,性情高洁,隐者之风也。”又赞了一句,“好不闲适自在!”心下起了艳羡之心,神往之意。

李儒点零头,“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隐者风骨,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着,不由得朝那作此诗之人看去。年纪,竟有如此造诣!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慨叹的同时,也为年轻的一代能有如此才华而欣慰。大儒者,当如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