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面可能有动物下来,然后钻进树洞面对火塘,手里紧握梭镖,提防着野兽的袭击。树洞里非常安全,前面有一堆熊熊大火护卫着,任何野兽都不敢靠近,兄弟俩斜着身子靠在树洞里,两个人轮换着在火塘里加柴,轮换着睡觉,直到日上三竿才慢悠悠地爬出树洞。这一夜,他们睡得比前一天晚上踏实多了。
新的一天开始了,兄弟俩又继续在大山里寻找锅圈岩,只有找到锅圈岩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翻过了一座山之后,他们又看到了一条细细的溪流,就沿着溪流向上游寻过去。这时,日头已经当顶,已是正午时分,他们好像听到了比水沟里更大的沙沙的水声,就像是从高处洒下来的声音,哑巴抬头一看,接着比划着咿咿呀呀地吼叫。邓老大向哑巴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不由的眼前一亮,一道红色的岩壁展现在眼前,一挂瀑布像一绺白纱从高高的红砂岩上抖落下来,就像幺祖祖的白胡须,又长又白,闪闪跌跌垂落在地上,激起一片水雾。朦胧之间,后面的红沙岩依稀可见,仿佛仙境一般,景致非常美丽。他在想:这是不是幺祖祖说的锅圈岩呢?他们高兴地走过去,沿着岩壁走了两个多时辰,一看,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邓老大确定这就是锅圈岩了。可是走了这一圈,却没有发现岩洞,全是参差不齐的红沙石悬崖,而且陡峭,差不多都有五六丈高,稍大一点的动物是爬不上去的,人就更上不去了。邓老大想起幺祖祖讲的话要搭独木梯才能够上得去,于是,他和哑巴很快砍倒一棵靠近岩石的细长的灯台树,灯台树就刚好斜靠在岩石上,他们在树干上面等距离地砍了一些踏脚的梯步,然后顺利地爬了上去。上面仍然是树林,是山坡。当他们继续往上走不到两百米的地方,看见和先前的情形差不多的悬崖。他们认定这里肯定有岩洞,兄弟俩就沿着岩壁寻找,将近一个时辰就发现了一个岩洞,洞口离地面有一人多高,兄弟俩砍倒一棵树斜靠在洞口,然后顺着树干爬进岩洞。这时,天色已近黄昏,兄弟俩把带来的东西放进山洞里,准备在这里安营扎寨。
邓老大兄弟俩一进洞,就惊动了里面常住的那些小动物。无数的蝙蝠唧唧唧地乱叫乱飞,黑麻麻的一片,也有一些胆大的互相抓住身体倒挂在岩洞的天棚上一动不动,十多只松鼠飞快地爬上岩洞的天棚,一双豌豆般大小的眼睛滴溜溜地看着这两个不速之客,但没有离去的意思,好像在等待邓老大他们迅速离开,几只黄鼠狼却不像松鼠那样留念老巢,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邓老大兄弟俩迅速把地面和台阶上的动物垃圾清理干净,从动物的粪便可以看出这里不光住了松鼠、黄鼠狼和蝙蝠,还住过大的动物。兄弟俩在附近的树林里找来许多干柴、松针,还砍了些松明带回来。他们就在洞厅的台阶上铺了很厚的干松针,准备天黑了就在上面睡觉,然后打燃火石吹燃火草,生起了一堆熊熊大火,洞内顿时烟熏火燎,灯火通明,小动物们受不了了,全部跑得无影无踪。
动物居住的山洞原本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但他们把火烧得很大,而且烧的时间很长,烟熏火燎的,很快就把山洞的怪味驱散了。这一夜,兄弟俩睡得很踏实、很香,一觉睡到自然醒来,已是天光大亮,两天来的疲倦全都消失殆尽。
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邓老大兄弟俩又出发了,他们继续往上爬了两道岩层。他们发现,第三道岩层上面是一大片森林,树木高大茂密,荆棘杂草也多,地势相对平坦,没有大的沟壑,邓老大估计“大坪山”可能就是因此而得名。
邓老大兄弟俩所在的地方实际上是一座呈不规则圆台形体的大山,有三道岩层就像一道一道的锅圈,每道岩层都是不规则的丹霞岩石,而且是悬崖绝壁,都必须搭独木梯才能上得去。岩层之间都是缓坡地貌,长满荆棘、杂草和各种灌木,高大的树木不是主体。整个地势比较突出,阳光好,空气流通也好,而且这一带的野果最多,鸟雀和小动物也多,可能就是他们幺祖祖讲的可以种庄稼的地方。
邓老大兄弟俩还在第三道岩壁上找到了另外一个岩洞,那里也同样可以住人,只是洞口太矮,几乎与地面平行,没有先前那个岩洞安全,用水也不很方便。于是,他们就把先住下来的那个岩洞作为他们的家,在那里做饭吃,在那里睡觉。
他们的“家”是一个大约十米深、四米来宽、三米来高的洞厅。
洞厅两侧有几个不规则的台阶,邓老大兄弟俩就在左边台阶上铺了厚厚的干松针作为床铺,铺上没有被条,只有两顶蓑衣。右边的台阶作为灶台,上面没有任何炊具,只放了一个打水喝的竹筒。
洞厅的地面凹凸不平,但很干燥。
洞口右边约五六米处有一股山泉水从悬崖上流下来,形成一挂小小的瀑布,那是大森林的自浸水,即使大天干也不会断流。
瀑布后面有一个小洞,与大洞相通,人可以低着头从里边走过。
洞口离地面约三米高,只要随便砍下一棵不太大的树斜靠在洞口就可以上下自如,不过,他们还是用的独木梯,晚上睡觉的时候,哑巴就把独木梯收上去放在洞厅里,邓老大懂得他的意思,那是为了安全。
这是邓老大兄弟俩找到的一处非常理想的人居洞穴,从此,这里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家,并从这里描绘出一幅幅大山生活的惊险传奇画面,谱写了改变他们世代贫困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