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风箫洞的传说 > 风箫洞的传说最新目录

第十二章 未雨绸缪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邓天举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安排老大买来了錾子、手锤,原来他是有意图的。看到老大和哑巴置下的这个家当,他已经对全家人吃饭穿衣的事情不再操心了。他目前只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那几包火药,那是最大的隐患,简直就是一坨炸药包。聋子不懂事,既聋又哑还不听话,他怕万一大人疏忽了对聋子的管束,聋子把火药翻了出来,洞厅里随时都有火,一旦点燃了火药,那后果就糟透了。他想在洞壁上凿一个存放火药的小洞,装上门安上锁,使聋子打不开,才能确保安全。这是他目前的第一要务,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才可以让他高枕无忧。除此以外,邓天举还有一些想法:

修一间茅厕,解决一家人上厕所的问题;

打一乘石磨,把包谷籽磨细蒸饭吃;

修羊圈,饲养草鹿或者野山羊。鹿羊都是草食动物不会打架,可以混养。一个偌大的锅圈岩,光是风箫洞所在的这一圈儿,就有六七百亩林地,这里有丰富的青草和灌木,上下都是悬崖峭壁天然屏障,阻隔了豺狼虎豹的侵袭,非常适合饲养鹿羊,养个百把只都不是问题。关于饲养鹿羊这件事,邓天举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想法,那就是聋子今后的出路。他知道,聋子学什么都困难,饲养鹿羊简单易学,让聋子终生搞饲养可能是他最好的出路。

在一次吃晚饭的时候,邓天举把自己的想法对全家人说了,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就像党委书记的提议一样不可能有任何反对的意见就一致通过了。

张银联说:“好嘛!你以后吃了饭就做你的事情,除了种包谷和收割的时候帮一下忙,什么事情你都不要管,我和孩子们一起做。”

邓老大说:“到哪里去弄鹿羊呢?”

邓天举说:“只有用阀杆套,要活的不能打死。大的小的都要,套住了什么就养什么,如果套住了公的又有母的就更好,它要下崽,一年半载就是一群。原先的阀杆绳子已经坏了,用麻和棕丝混合起来重新搓。只要养起了草鹿、山羊,聋子就有事情做,不能让他光是玩耍,要让他学会养活自己,不可能一辈子靠弟兄来养活他。”

还是邓天举想得周到看得远,邓老大兄弟俩对父亲佩服得五体投地,二十年以后的事实证明,父亲的高瞻远瞩是非常正确的。

邓天举开始逐步实施他的计划。

邓天举花了两天时间在床铺右侧的石壁上凿了一个一尺五寸见方的小洞,然后把放宽了尺寸的木板强行打进去,装上一块大邢适的木门,再安上门锁,一个火药储藏室就做成了。他用手使劲地试了一下,非常牢固,他放心了,这一回彻底解决了他的心头大患。邓老大回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叫老大把火药装进去上了锁,锁的钥匙也只能由老大和他本人保管。

修厕所是比较简单的事,但又是非常急需的,一家人吃喝拉撒睡,没有一件是小事。邓天举在瀑布右边一丈远的地方挖了一个方形粪坑,再搬来一些石头用錾子修得方方正正的堕在粪坑四周做基石,然后砍来木头立起一个架子,四周钉上杉木版,顶上用杉木皮盖起,再做一道门,厕所就成功了。

接下来要打一乘石磨,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路。邓天举在老家用了几十年的石磨,就是没有亲自打过,过去都是请石匠打的,现在必须自己动手,但是他有信心,他认为那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他用两天时间衙了两块石头,才叫老大和哑巴把石头抬到小木屋下面的阴凉处。他每天在那里慢慢地琢磨,慢慢地一錾子一錾子地凿,他先把中间的磨眼打通,又把石头修成圆盘,然后用一块竹片当尺子在石头平面上画出一条一条的磨沟,再跟着画出来的线条慢慢地轻轻地凿。凿完了就叫张银联拿包谷籽来试磨,结果不下料,推不出包谷面来。他又把磨沟全部铲平再画,重新凿,再试推。如此反复了几次,终于成功了。他砍了几根木头做了磨架,又找到一块大的石板做成磨盘,然后把石磨安放在小木房下面,终于成功了。这项工程足足让他耗费了二十天时间。

鹿羊圈怎么修,邓天举没来得及考虑,他要慢慢地想一下,但他知道野山羊和草鹿跟家羊差不多是同类,家里边的羊圈可以参考。后来他问邓老大:“你说鹿羊圈怎么修法,你有没有办法?”

老大说:“就在大树下面仿照家里边的样子先修起一间可以关三四只羊的,以后增加了再修。”

邓天举采纳了老大的意见,在那磨房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面修了一间小羊圈。后来,他的鹿羊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几年之后发展到了六十只,邓天举和聋子已经在风箫洞左边的岩壁下面修起了两排整齐的鹿羊圈,看上去活像一座鹿寨。锅圈岩一带成天都是一片呦呦鹿鸣,咩咩羊声,打破了大坪山自开天辟地以来的寂静,那时候,聋子已经成为专业的养殖能手。

时间过得真快,再有两个月就要收割了。看今年包谷的长势,单产量也不会低于去年的,十多亩地收五千斤包谷籽大有希望。可是问题出来了,就这么一个风箫洞,怎么能够装得下这么多粮食呢?自从全家人搬进风箫洞以后,洞厅就显得有些拥挤。如果再把五千斤粮食一箩一箩的挤在洞厅里,就没有烧火煮饭和一家人活动的地方了。有了粮食没有地方存放也是一个头痛的事情,邓天举总觉得问题严重。古人的治家格言讲得好“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他不能临渴而掘井,他要在收割之前解决好这个难题。就这个事情他思考了几个晚上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他决定还是听听大家的想法。

吃晚饭的时候,邓天举问:“老大,你看今年包谷籽能够收多少斤?”

邓老大说:“今年的土地比去年多一倍,去年收了二千六百斤,今年最少也可能收个五千来斤吧。”

“哦!差不多。”邓天举点点头,又说“就算收五千斤,收回来以后存放在哪里呢?这洞里肯定装不了,收割之后不久还要收板栗,也有三四百斤。”

“那怎么办呢?我还没想过。”邓老大右手抓头发,露出一脸焦愁。

除了聋子,大家都在思考这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一直都没有人想过,现在邓天举提出来,大家都认为确实是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难题。母亲看见大家都没有再想吃饭的意思,就叫哑巴把碗筷收了。哑巴站起身来收碗筷,他收了一叠放在灶台上转过身来就站在那里没有动,眼睛直直地盯住对面的石壁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